setting

“一团火”精神永存

书名: 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张秉贵 作者:刘锋 字数:67066

  张秉贵去世的第二天,在他工作过的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前,顾客特别多。

  人们不再边买糖果边关切地打听他的病情,一些人默默地站了一会儿,又默默地离开了。

  一位年轻的母亲拉着一个小孩走过来,她慢慢俯下身对孩子说:“过去张秉贵爷爷就在这儿卖糖果,现在不在了。”周围的人听到这句话,眼圈都湿润了。

  一位身材高大的男青年,深情悲戚,久久御潮在糖果柜台前。

  “您来买糖果?”

  “不是。”

  “来看张秉贵师傅?”

  “不是。我已经知道他去世了。我是来看看老师傅工作过的地方。”

  “你是他的做?”

  “不是……也是。我也是月艮务行业的。14年前,在这儿买糖果被张师傅吸弓I住了。我真想拜他为师呀,就是鼓不起勇气……不过,我心里早已把他当作我的师傅了。”

  一位中年人倚着柜台,不忍离去。这位铁道部某桥梁工厂的工程师说:“曾听说他在百货大楼带出不少徒弟,特意来看看。果然,不少青年售货员都能’一抓准’’一口清',动作挺规范,态度也不错。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也好受了一些。”

  在百货大楼一楼营业厅,有一条醒目的红色横幅:“发扬张秉贵’一团火’精神,进一步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满头白发的“张秉贵式售货员”李长满,这位张秉贵的老同事,正带领着十来名青年营业员忙碌地接待周围一层层的顾客。一位脸上带着稚气的营业员哽咽地对大家说:“张秉贵原来就在这儿站柜台,我现在觉得他还在这儿。“

  食品部党支部书记邓广凤讲了这样一件事:“25岁的营业员刘根,原来和张秉贵一个组,朝夕相处,张秉贵对工作的忘我精神,对顾客炽热的真情,对售货技术刻苦的钻研,使小刘深受教育。张秉贵对小刘关心,小刘对师傅也格外尊敬。1985年,小刘从糖果组调到烟酒组,张秉贵亲切地对他说:'要带去咱们的作风,搞好服务。'张秉贵住院后,小刘一直想去陪伴、照料他,可是没等如愿,张师傅就走了。噩耗传来,小伙子伏在柜台上失声痛哭。”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座谈会上,大家谈着谈着便说不下去了,发言者激动,听者感动,主持人和录音师都哭了。张秉贵的徒弟王京华的发言录了三次才成,还是边说边哭。

  烟酒组的几位营业员回忆说:“张秉贵的手握过国家领导人的手,握过社会名流的手,握过许许多多顾客的手,也握过我们的手。他的手是那么灵巧,’一抓准'令人惊叹;他的手又是那么'热',温暖了许多人的心,他的手为我们商业战线上的职工争了光。”

  服务标兵吴恩会说:“张师傅在点滴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把顾客当亲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就是以他为楷模的。”

  很多售货员都说:“张师傅离去了,但他的,一团火,精神绝不会随之而去。”

  北京市委发出关于向张秉贵学习的决定后,百货大楼召开了党支部书记会、团委会,以及劳模、青年代表座谈会,还组织服务标兵示范表演、巡回报告,举办张秉贵事迹图片展,播放张秉贵生前事迹录像。食品部还具体提出学习张秉贵的“四个一”:卖货一抓准,算账一口清,服务一个劲,“分外”一件事(即每天至少做一件分外月艮务的好事)。在百货大楼,一股“学习张秉贵,争当文明售货员,争创文明班组,争在文明柜台”的热潮兴起来了。

  张秉贵晚年带的25个徒弟,都纷纷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1987年9月26日上午,数以万计的群众络绎不绝地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向张秉贵作最后的告别。

  张秉贵入党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_团火,来温暖广大顾客,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干劲,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

  他做到了。

  张秉贵常说:“我们站柜台不单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不单是买与卖的关系,还是互相服务的关系……不管哪一个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人家不光说你一个人不好,本地人会说你那个商店服务态度不好,外地人会说你那个城市服务态度不好,港、澳、台同胞会感到祖国不温暖,外国人会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文明。我们真是工作平凡,岗位光荣,责任重大!”

  他做很好。

  “文革“期间,张秉贵成了“黑标兵““假劳模”,虽然他心里非常痛苦,但仍然和过去一样,满腔热情地接待顾客,顾客从他的微笑中看不到一丝阴影。

  张秉贵不仅技术过硬,而且注意仪表。他天天!矇整洁,容光焕发。他认为:“站柜台就得有个干净利落的精神劲儿,顾客见了才会高兴买我们的东西。特别是我们卖食品的,如果不干不净,顾客就先倒了胃口。”他坚持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

  张秉贵以他热情的态度,纯熟的技术和端正的仪表博得了顾客的爱。

  螂以最高的评价总结了张秉贵的精神:

  热爱服务工作,把站柜台当作崇高的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一这就是张秉贵精神。

  像“一团火”一样,时时刻刻为顾客着想,满腔热情为顾客服务,千方百计为顾客送温暖——湖是张秉贵精神。

  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极度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永不停步,不断提高服务水一^就是张秉贵精神。

  不为名,不为利,廉洁奉公,谦虚谨慎,永葆工人阶级本色就是张秉贵精神。

  张秉贵是百货大楼的光荣与骄傲,他一生倡导和身体力行的“一团火”精神,表现出一位老劳模、老党员对祖国、对集体、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风貌。

  张秉贵,新中国商业战线的一面红旗,一团永不熄灭的火。他为首都人民争了光,为新中国的商业职工争了光。

  王府井百货集团董事长郑万河高度评价张秉贵,他说:“张秉贵几乎做到了销售月艮务的极致。随着王府井百货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感到,需要在采购、管理、配货、财务、物流等各个岗位上培养起更多新时代的,张秉贵'。”

  张秉贵有六个兄弟,两个姐妹,在六个兄弟中,他排老四。和妻子崔秀萍生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在不到]岁时,过继给了没有子女的张秉贵的五弟。这个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时,不小心摔折了胳膊,住进了天坛医院。张秉贵天天到医院去看他。这个儿子有一天问道:“四大爷,你为什么老来看我啊,别的大爷、叔叔为什么就不像你这样老来看我?”张秉贵不愿向孩子透露身世,就说:“我每天下班顺道,顺便来看看。”后来这个儿子从别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长大以后,他对自己的养父母和亲生父母都很孝顺。

  除了过继的这个儿子外,张秉贵还有三子一女,这四个孩子都干过商业。大儿子从百货大楼后勤部病退,女儿从红都月糠公司内退,二儿子张朝和接了张秉贵的班,小儿子以前也在北京市一家商业企业工作。在他们的生活中,父亲的影子无处不在。

  1999年,张朝和接到了去百货大楼糖果组上班的通知,当时张朝和的心里直打鼓,他说,顾客要是知道自己是张秉贵的儿子,肯定都等着看“一抓准“的绝技呢!可他在大楼卖了7年玩具和书,秤都没摸过。张朝和说,当时就一个念头,不能丢父亲的脸。下班回家的路上,他专找糖果品种多的大商场进。在菜市口一家商场的糖果柜台前,他一站就是半小时,看得太入神儿了,商场的值班经理出来问他:“您这是干嘛,想买糖果吗?”“不买。”张朝和这才回过神儿来:“我是百货大楼的……”当经理知道他是张秉贵的儿子,来这儿取经时,马上热情地让他进柜台里练手儿,还一样一样地告诉他:“水果糖有两克的、有四克的,奶糖有五克的、有六克的……”张朝和赶紧往本上记。他见家门前有个糖果摊儿,就主动跟摊主翎乎,终于,鮭答应晚上收摊儿,让他连糖带秤搬回家去练“一抓准”。

  一件小事,更让张朝和难忘:一位40多岁的女顾客,好不容易排队排到了柜台前却说:“小张,我今天不是来买糖果的。我就为看看你……1979年,我在这儿买过一次糖果,当时,我向你父亲提出让他帮着找个糖盒,柜台里没有,你父亲就跑到库房给我找来一个。那个糖盒并不精致,可我一直保存到今天,还经常跟我孩子念叨这段事儿,那是你父亲对人民的一片心啊!”

  售货时的张朝和挂着的胸牌上写的是“张朝和——北京市劳动模范小张秉贵”。

  张朝和说,父亲已经去世这么多年了,许许多多人都没忘记他,而张朝和自己也觉得,父亲在天国仍然微笑着注视着他们兄弟姐妹,激励着他们努力工作,好好做人。

  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员工没有忘记他,顾客们没有忘记他,很多见到或没见到过张秉贵的人们都记得他、怀念他、学习他,传颂他的事迹。

  1988年9月18日,张秉贵去世一周年之际,由国家商业部、北京市商贸工委、北京市总工会和北京市百货大楼联合,在北京东城区王府井大街北京市百货大楼前的广场上竖立起了张秉贵的半身铜像。铜像面带微笑,胸佩“优秀售货员”证章。底座为大理石方座,前方镌刻陈云同志的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背面写着“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同志(1918—1987)”。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张秉贵的儿子张朝和登上了国庆观礼台-张朝和同样是一名售货员,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勉励他:“你可一定要接好你父亲的班啊!”

  2000年,王府井百货大楼推出了一种“张秉贵糖”,被放在了糖果柜台最抢眼的位置。花花绿绿的糖纸上,印着张秉贵的头像。这种糖果在正式上柜的第一天,就创下卖出40多千克的记录。在一些老顾客心目中,始终有着一份挥之不去的“张秉贵”情结。

  2005年,王府井百货大楼成立50周年之际。王府井百货集团党委向全体党员提出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中要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在服务工作上,党委向党员提出“一个党员一面旗”,要带头追求最完美的服务,做到“让服务像呼吸一样自然”。作为张秉贵的亲传徒弟和后代,全国劳动模范卢秀岩和北京市劳动模范张朝和积极传播“一团火“精神。在百货大楼9月份的“50周年店庆”时推出的“张秉贵周”特别活动中,他们身着张秉贵当年穿过的老工作服,来到张秉贵曾经工作过的柜台,向广大消费者展示“一抓准”和“一口清”的绝技,再现了张秉贵当年的风采。

  多年来,“张秉贵式”几乎已成为优质服务的代名词,影响遍及全国。

  张秉贵生前所收的徒弟们、徒弟的徒弟们,在中华大地,在各行各业,用张秉贵“一团火”精神服务社会,张秉贵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