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第九景
书名:
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张秉贵 作者:刘锋
字数:67066
历史上北京有著名的“燕京八景”,又称“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等,这种说法产生于金代,金代及以后的文人们纷纷题诗,遂使“八景”名闻遐迩。这八景的具体名称和景点历代也有变化,金代所称的八景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元明两代及清康熙年间燕京八景名目均与此八景景名大同小异。这八景到今天的境遇差别很大,有的还是游览胜地,有的已经鲜为人知To那么,“燕京八景”和张秉贵的售货有什么关系呢?这缘于一位老者的赠诗。
1977年春节,一位老者送给张秉贵一张纸,上面是用毛笔写下的工工整整的几句诗:
首都春浓任君游,
柜台送暖遍神州。
燕京八景添一景,
秉贵售货领风流。
这位老顾客年逾古稀,是位退休的知识分子,家在附近,是百货大楼的常客,多次提出一些表扬和建议,及时、准确、在行。他钦佩张秉贵几十年如一日的优质服务,特意写诗称赞,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牌上也把“秉贵售货“作为“燕京第九景”宣传了。
张秉贵的售货艺术使千千万万的顾客为之倾倒。着迷的程度不亚于“影迷”之于“影星”,“球迷”之于“球星”。只是张秉贵德高望重,他的售货劳动又具有直接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人们对他的“倾倒“之中又渗透了更多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张秉贵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售货艺术也更加炉火纯青。
张秉贵从1955年11月到百货大楼站柜台,30多年,直接接待的顾客少说也有400万人次,参观过他售货的,数量就更可观了。百货大楼每天至少接待顾客10万人次以上,张秉贵成为劳模的20多年里,在他的柜台前,参观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参观的人比前来购物的人还要多。每天一开门,他的柜台前就挤满了人,挨近柜台的一行是排队买糖果的,后面便是参观的。但买糖果的和参观的也很难分清,有人买了还看,看了再买,有的一站好半天,挤不到前面,便到楼梯的台阶上去看。虽然百货大楼货岛之间距离宽阔,通道仍然被堵塞,人们往往要绕到货岛后面才能通过。在众多的“观景“者中,有些人是熟识的,更多的是素不相识,却也愿意挤上前去说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
一位小伙子排队买糖果,轮到他买时却又自动站到队尾去了,这样反复几次之后才买了几两糖果。他对张秉贵说:“我观察您半天了,您卖糖果的动作是始终如一的、规范化的,有很强的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一定是极好的艺术。难怪天天有这么多人看您售货。”
一位东北口音的中年人,突然挤到前边拉住张秉贵的手说:“我不是来买糖果的,是特意来看您的。我来了三次了,前两次您没当班,可今晚我就要回去了,我想我一定要再来一次,见不到您多遗憾呀!现在见着您了,我真高兴。”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经常站在柜台外欣赏张秉贵售货。天长日久,张秉贵也注意到了他。一天,这位老者主动走近柜台说:“不怕师傅您笑话,我是因病休息的人,每天来看看您站柜台的精神劲儿,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劲儿,病也仿佛好了许多。”
这样的感人事例太多了,张秉贵把这些当作自己工作的动力。他也完全理解顾客的心情,顾客来看他售货,代表了广大群众对社会风气好转的关切、支持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恢复与发展的殷切期待。但是,能直接看他售货的人还是有限的。他常想:除了卖糖果,还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呢?恰好,《红旗》杂志来约稿,他请人帮忙,把多年工作经验写成一篇《为革命站柜台》的文章,在《红旗》杂志发表,这篇文章概括地表述了他的思想和工作,
文章内容朴实、感情真切。
张秉贵本想缓和一下“第九景“的压力,不料大量的来信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每天从全国各地寄来大量信件,有热情的称赞,有推心置腹的陈述,有披肝沥胆的检讨,有掷地有声的誓言,也有质疑问难的询问。
同行的来信最多,反映也最强烈,特别是青年售货员,更是诚挚而热情。
沙市中心百货商店的一名售货员来信说:“我是商业新兵,5年多来,每天基本上都要和顾客发生争吵,不是硬顶就是冷碰。……我已经写了决心书,表示要老老实实地向您学习,学习您的好思想、好作风,希望您接受我这个徒弟。”
绥化县杂货商店糖果部一名售货员来信说:“希望您不仅带好身边的妍而且也收下我这位方的癖。”
北京一名中学生来信说:“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总想,干什么工作都比当售货员强,售货员拿东拿西,累得腰酸腿疼不算,还得赔着笑脸,多没意思。这一行简直是伺候人的,说什么也不想干这一行!可是自从看了您的事迹后,我越来越体会到’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这句话的伟大意义!我决心永远当一名售货员!当一名您的徒弟,用您的’一团火'精神来衡量自己,做一名勤勤恳恳、不怕劳累和麻烦的人民售货员。”
一封封来信送到张秉贵手中,起初,他还简要地写回信,后来,来信太多了,实在不可能回信,办公室人员就拟了一封格式信,印出来作为一般的复信。但张秉贵始终坚持读群众来信,并重点回复。他认为,这是他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使他不知疲倦的一种力量。
“秉贵售货”受到这样广泛的重视和赞誉,起到这样大的作用,不是偶然的。他经历了旧社会缺吃少穿、穷人没有地位、学徒没有尊严的生活,更经历了军阀混战、夕卜敌侵略等战争时期的社会动荡,深知稳定的生活来之不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之后,他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曾连续四次获得北京市委财贸部和商业局党组发给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
1977年8月,张秉贵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他用实际行动贯彻大会精神,在柜台上的工作更出色了。
出席十一大回来,张秉贵接受了《北京日报》记者的釆访。随后,《北京日报》在头版通栏开辟“学习张秉贵,做张秉贵式售货员”专版,在北京市引起强烈反响。
1978年1月8日,《北京日报》发表评论,并在“学习'一团火',献出光和热”的标题下,摘登了一组来信。写信的不仅有售货员、月艮务员,还有工人、农场职工、解放军战士、汽车售票员和小学生。他们的信中说张秉贵“像一面镜子立在面前”,说“张伯伯这团火,真是把我从冷烘热了”,说“我觉得我前进的征途上也添了_团火,我要让这把火越烧越旺。我一定要做张秉贵式的人”。
1978年2月,张秉贵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售货员们为有了自己的代表而欢欣鼓舞,中央对商业战线职工十分重视,张秉贵又被选为常务委员。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虽是一名普通的售货员,但肩负的责任却很重大,他勉励自己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当好代表,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嘱托。
有人问张秉贵,您现在是人大常委会委员,又是全国劳模,一定不站柜台了吧?
张秉贵说:"'人民代表'不为人民服务,'劳动模范'不参加劳动,还叫什么人民代表、劳动模范?您别看我61岁了,可眼不花,耳不聋,腿脚还蛮利索。从17岁起,我站了几十年柜台,可越站越觉得浑身带劲儿……算起来,我每月参加会议不少,还要时常接待来访的、参观的。忙是忙,可不站柜台,我就心发慌,手发痒。”
1978年6月5日,北京市委财贸部授予张秉贵特级售货员称号,在这之前,还没有特级售货员。这对广大售货员更是彳艮大的鼓舞,有人表示祝贺,有以示羡慕,有人暗下决心要赶超张秉贵。面对着001号的大红证书,张秉贵心潮翻滚,他深知荣誉来之不易,更清楚当好排头兵的深远意义。
不久,他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空前的全国财贸大会。张秉贵走上人民大会堂的讲台,向5000多名代表和数千名听众汇报了站柜台的经验。他作报告时,全场情绪活跃,掌声阵阵,表明他的“一团火”精神同与会人员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张秉贵的发言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在代表们返回住地的路上,在餐桌旁和房间里,处处是谈论团火”的人们。有的说:“听了张秉贵的发言,增强了做商业工作的高尚感和责任感。”有的说:“过去有些长期没有解决的思想问题和工作问题,听了张秉贵的发言,心里豁然开朗。”有的在找差距、表决心。
“一团火”也激起了作家的激情。应邀出席大会的著名作家冰心和王愿坚先后采访了张秉贵。冰心写了报告文学《颂“一团火”》,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王愿坚写了报告文学《甜蜜的事业》,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
冰心在写报告文学《颂“一团火”》时,儿女们告诉她:“您知道这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张秉贵同志,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对您讲的那位张师傅啊!那时,我们去买只要五分钱的糖果和只要三分钱的冰棍,张师傅对我们可亲啦!”儿女们告诉冰心,张师傅当时就在那个位于北京东城区大华电影院旁的德昌厚食品店,也是他们以前经常光顾的地方工作。在冰心的儿女们看到北京市委财贸部发出的“认真学习张秉贵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后,对她说:“我们也是要向他学习这'一团火'精神……”他们每次到百货大楼去,都看见糖果部柜台旁边,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人,不太敢过去打招呼,也没有给张秉贵写过信,因为怕耽误了他宝贵的时间。
张秉贵所想到的已经不只是自己,不只是自己的同行。大会期间,张秉贵见到了许多老劳模,话题离不开经济改革,他决心让“一团火”发出新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