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论琵琶名曲《平沙落雁》

书名: 寻源觅真: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研究文集 作者:任畅 字数:141718

  ●任鸿翔

  摘 要 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琵琶艺术以追求和谐、协调为理想,以天人合一、群己和谐为最高的善,最高的美,最高的理想境界。在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里,真、善、美总是高度统一的,这些传世之作,经过千锤百炼、实践检验,因其能深入地反映生活而具有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娱乐作用,还具有促进人们团结奋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净化人们心灵的作用。琵琶独奏曲《平沙落雁》就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一

  琵琶曲《平沙落雁》最早于1818年刊载于《华秋苹琵琶谱》中,今天我们所论《平沙落雁》是指1895年由李芳园氏将其改编后收录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之中的,距今已一个世纪多了。前后两首乐曲核心曲调相同,只是篇幅有别。李芳园氏将华秋苹氏所收编之《平沙落雁》扩充为七段中型琵琶曲,为该曲的演奏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琵琶艺术宝库中添加了一件璀璨的珍品。这首七段中型琵琶曲各段文字小标题为“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每段使用固定专门指法,意境美妙,形象化的描写生动传神,是琵琶曲中的上乘之作。

  第一段“雁阵横空”着重描写自然景色,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水天一色、大雁南去。在静谧的景色中,天边隐约传来大雁的鸣叫,为第二段的意趣进行了铺垫和音乐语言的先现。

  第二段“霜天雁叫”采用平行四度音程,右手用夹弹,左手用拿按模拟雁叫,甚为巧妙,其效果恰在似像非像之间,手法的运用和具体技巧的安排都有独到的地方。在演奏中,折音的分寸感,弹挑的角度强弱、上下变化,似乎有高下远近之分,细心玩味,妙趣横生。

  第三段“平沙扑翅”音乐跳跃,加上摘的使用,富有节奏动感,增添了活泼、愉快的情趣。

  第四段“高翔千仞”旋律淡远流畅,起伏跌宕,富于动力,是自由翱翔的喜悦,是搏击云端、向上奋进的欣慰,清淡朴实中蕴藏着秀丽高雅。

  第五段“衡阳万里”旋律采用传统级进手法,其效果主要靠右手的技巧变化。开始用摭分,逐渐到满轮,这一平湖派特有的汇组指法,旋律清晰,又富于节奏律动,使音乐更有推动力,表现了大雁搏击云端,不畏山高路远,追寻温暖、向往春天的精神力量。

  第六、七段“逐队分飞”和“一行归影”音乐很有动感,松松紧紧、上下进行,划弦的运用,让大雁的身影藏于无限苍穹之中。

  二

  童年时期,喜欢听大雁的鸣叫,极目蓝天,白云悠悠,在南飞的万里征途中,群雁很有规律地行动,排列飞行,或呈“人”字,或呈“一”字……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雁的这一飞行现象经科学家研究,原来是空气动力学上的需要,这种雁阵阻力最小,根据现代“空气动力学”或“跑道”原理计算,雁群在呈“一”字或“人”字形飞行时,把翅膀放在前面,飞行时产生的气流向上,可以节约百分之七十的能量,这对体躯笨重的大雁来说,是十分需要的。飞行时领头雁最为费力,没有领头雁的奋力拼搏,就没有最初的鼓动气流可使用,所以领头雁必须十分强壮,而且雁群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调整一下“阵容”,让头雁换下来休息。这就是在科学家心目中大雁一会儿“一”字排阵,一会儿又变成“人”字排列的真正奥秘之所在。

  大雁是一种非常忠于爱情的鸟,经科学家考察研究发现,它们结伴以后,终身厮守,生活在一起。一雁死,另一雁即便不殉情而死,也会失魂落魄,不吃不动,凝视远方,其鸣甚是凄惨,以后慢慢沉默下来,无心筑巢架窝。这只丧偶的大雁被人们称作孤雁,从此孤雁就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其为了自己所生存依赖的群体,为了那生儿育女的雁群、热恋的情侣不再受外来意外的伤害,不再重蹈痛苦与不幸,自动为它们放哨站岗。遇到意外,雁群先起飞,孤雁坚持到最后。在长途跋涉中,雁群在前而孤雁断后。人们有时也称这种雁为雁奴。孤雁也好,雁奴也罢,说到这里,我的心儿也在颤动。演奏者处在这种心理状态时,就能把没有生命的事物看作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甚至把非人的东西拟人化,这是表演艺术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心理感受过程,也是演奏者为所创造的情境所唤起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演奏者与其审美意象高度统一的情感体验,也是美学上所称的“情感认同”。

  有关雁的故事,在历史上有很多文字的记载。人们赞美雁,不仅赞美那团结奋进、严明的纪律,更赞美那爱情专一的品德和为群体利益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这种协调和谐正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的善。

  三

  琵琶独奏曲《平沙落雁》,从乐曲所依托和所描写的事物来看,就具有无穷的魅力。那生活习性中的客观现象蕴含着美的寓意,在心灵上给人以启迪,托出一个美妙的梦幻供人们遐想,雁那忘我的奉献精神使人们的心灵为之震颤、振奋,这种立意与美,美到令人心痛,令人顿生悲心,这正是艺术的绝妙至境,也是音乐之最擅长处。这种立意与美是以真为本,以真实的生活为根,令人感到真实可信,具掷地有声之感,这也正是艺术创作的原点。这种立意与美具有深刻的感染力,使心灵萌生出美的种子。

  中国音乐就是这样惊人地幽婉深邃,听起来有一种追魂击魄的效果,这也是中国音乐在审美品格上的第一特征。它直接透过人的感官,钻入心灵的底部,轻轻撩拨人们那最隐秘、最微妙的神经,使人有不能自禁、徒唤“奈何”之感。

  《平沙落雁》七个段落分段标题,各段所着意刻画的情景不同,第二段“霜天雁叫”采用不同把位、不同音高的平行四度进行,模拟雁叫,甚为巧妙,其效果介于“像与不像”之间,并有高低远近、清浊刚柔、单纯丰盈之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人们感到一种情景美。

  《平沙落雁》有一个极为鲜明的特点,即在含蓄优美的曲调进行中,时而显露出雁的鸣叫声,似有似无,时隐时现,有一种俯仰自得、神游太虚的感觉。这也是我国传统文艺思想重玄的特点,这种思想主要是道家文艺思想的反映,好像中国画一样。如画竹子,西方所重视的是惟妙惟肖,而中国画所强调的是画家的精神,是笔墨情趣。《平沙落雁》以优美的曲调和多变的演奏手法相结合产生出不同节奏与效果,从而创造出鲜明的情态与动态。这些活生生的形象化的特征,感染着人们,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

  《平沙落雁》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从始到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就是雁品与人品,无论是一会儿变成“一”字,一会儿变成“人”字,引吭高歌,穿破云层,团结奋进的组织纪律性,还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以及孤雁那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都是当前人们所应借鉴、学习的好榜样。在学习欣赏该曲时,那情那景,会起到一种潜在效应,擦出心灵的火花,打开我们的心灵之窗。

  今天我们能欣赏到这样美好的作品,很庆幸。我们生长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文化纳细流于巨川,汇众系于一体,如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平沙落雁》就是华秋苹氏、李芳园氏二位先人对华夏文化的贡献。今年正值由李芳园氏编辑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出版一百周年,作为多年来承平湖派琵琶艺术培养熏陶的晚辈,深感创造中华文化的先人,他们超越了时代、民族、国界,他们的作品既令我感动、落泪、振奋,又令我感到欣慰,更令我憎恨并远离人间一切丑恶的东西。撰写此稿,也是对先辈的仰慕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