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谈任鸿翔演奏的平湖派琵琶曲《郁轮袍》《塞上曲》

书名: 寻源觅真: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研究文集 作者:任畅 字数:141718

  郁轮袍

  ●任 畅

  《霸王卸甲》一曲最早刊印出版于《华氏谱》(1818年清代嘉庆年间),经李芳园易名《郁轮袍》,同时谱中注“即《霸王卸甲》”,“唐王维作”。

  一般的琵琶曲调,在李芳园以前,无论是在出版,还是手抄的琵琶谱中都未指明作者,1895年以后,李芳园才给部分曲谱加上了作者的姓名,从各方面看,所加的作者大部分都是没有历史根据的,“是李氏喜欢伪托古人的习惯手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十面埋伏》,注作者为隋朝的秦汉子。

  《郁轮袍》以楚汉之争为题,描写公元前202年汉刘邦与楚霸王项羽垓下大战的情景。而作者重墨描写了项羽的英雄悲剧。全曲分为十五段,分别是:一、营鼓;二、升帐;三、点将;四、整队;五、二点将;六、出阵;七、接战;八、大战;九、四面楚歌;十、卸甲败阵;十一、鼓角甲声;十二、出围;十三、追兵;十四、逐骑;十五、众军归里。

  第一段“营鼓”实际是全曲的序曲,音乐在“咚”的战鼓声中开始,一声紧似一声,声调昂扬,音韵铿锵,低沉的调式烘托出悲剧的气氛。

  第二至八段,用变奏的手法在同一音乐素材,上、下行模式,加花变奏,右手指法的交错运用,展现出战争的准备阶段。甚至项羽的威武洒脱、帅气的形象都有所描写。音乐旋律多用扫轮,拂轮与马蹄轮为主要演奏手法,流畅洒脱为其主要特点。从任鸿翔先生整理出版的《平湖派琵琶曲13首》谱面上看,乐曲大有丰富、大有提高。演奏方法时值、节奏、弦序,明确清晰,发挥了李氏的风格,具备丰满、华丽、快速、流畅、致远、坚实等特点。乐曲段落层次清晰,起伏跌宕,由慢到快,快上加快。在满轮的演奏方面,任鸿翔先生的特点是密和清脆、坚实共有。但在第七段拂轮的演奏中,则要求以“稀疏”为好,并固定为四个全轮带拂。第八段,456丨56丨用变化丰富的马蹄轮,在旋律上作上、下行模进,层层加速,以至达到全曲的高潮。

  第九段“四面楚歌”是具有戏剧性效果的。2-1-276-右手采用满轮,具有强烈的功能性,确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感觉,但一个666丨的三连音的挑、扫、挑,与小节线上的休止符,把被四面伏兵围困而走投无路的霸王塑造得惟妙惟肖。紧接着是凄婉动人的曲调,一种新的音乐风格,使人产生乱中有静之感,并显示了历史的真实性。

  第十一段“鼓角甲声”更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心理活动。

  第十五段“众军归里”是全曲的结束部分,用整齐划一的节奏与欢快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对比,全曲结束在隐约可闻的号角中。

  《郁轮袍》是十三套传统乐曲的巨著之一。曲调的流畅、高昂、威武、洒脱,表现无不用其极。任鸿翔先生认为演奏此曲“应以腕力、臂力、身体各部分相互配合用力为佳,通过此曲提高双手功夫最为适宜,不应以个人的好恶而轻之”。

  塞上曲

  这是一首由三首小曲加工联奏而成的套曲,在《李氏谱》以前,江南民间已有“思春”“昭君怨”“泣颜回”等民间乐曲联奏的形式,但乐曲选择很不固定,早《李氏谱》七十余年的《华氏谱》也有“思春”“昭君怨”“傍妆台”“美女穿梭”“诉怨”“泣颜回”“懒画眉”等小曲。据此,《塞上曲》应是李芳园根据民间乐曲加工整理而成,或根据《华氏谱》变化发展而成的,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关于作者李芳园在谱中注“王昭君作”,显然是借古人之名作为加工整理《塞上曲》之依据。杨少彝在他的乐曲浅注中讲:“是李氏喜欢伪托古人的习惯手法。”但我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和《十面埋伏》加上“隋·秦汉子”是有所区别的。而且这种做法在中外古今的创作中是屡见不鲜的。我们今天仍以汉元帝时宫人王昭君和番的故事为据来理解乐曲。正如杨少彝所讲:“今姑且以李氏谱昭君出塞的故事去理解乐曲意境。”实际上王昭君出塞和少数民族头领通婚联姻其实质是朝廷利益驱使,有政治、经济的原因,而不是王昭君个人的感情。据说,匈奴单于来朝,求美人为妻,元帝将昭君赐予匈奴,昭君胡服骑马,抱一琵琶,出塞而去。这样富有感情的故事和文人想象之中的昭君那哀怨、悲伤、思念故乡之情结合起来,优美柔和,委婉动听,如泣如诉,相得益彰。

  王昭君的和亲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了经济,增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董必武同志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青冢”的题诗对王昭君做了很高的评价:“昭君自有千古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杨少彝在乐曲浅注中讲:“据了解,琵琶各家各派塞上一曲,由于定调、演奏法各异,其效果定然不同了。”关于这方面问题,任鸿翔认为:“我们是不敢下定论的,在《华氏谱》中《思春》标明正调,文版。例:55丨5-丨45丨2-丨,从5的泛音并注明四弦后变2的弹双来分析,《思春》是D调无疑。何况调的移动并不改变乐曲的调式。李氏加工整理的《塞上曲》定为D调不是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