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赖薪传 道以艺显
书名:
寻源觅真: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研究文集 作者:任畅
字数:141718
——序《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研究文集》
罗艺峰
中国艺术史上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每到一门艺术成熟时,便会有流派出现。不同于西方艺术史上以所谓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思想、主义来划分,中国主要是以地域和人物来立派分流,遂有音乐文化里古琴的中州白下、虞山广陵之派;京剧的梅、程、尚、荀四大名旦;苏州评弹流派的陈(遇乾)、马(如飞)、俞(秀山)三调;二胡的秦派苏皖之流;琵琶的平湖无锡、浦东崇明之分。凡此,无不是以地域和人物来命名,此乃中华文化使然。中国传统音乐,地方性极强,皆因方言方音和民俗生活的差别;传统因人而生,中华文脉千年一系,从未间断,“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正是以人立派。故中国传统音乐所谓流、所谓派,皆脱不开地方文化和人物性格的要素。
本书所涉平湖派琵琶,是中国传统音乐重要器乐流派,又以工作在西安音乐学院的杨少彝先生传承系脉为宗谱展开研究和论述。文集收录十五篇文章,反映了诞生自江浙这个近代人文渊薮的平湖派琵琶落地西北、师生承继的历史叙事风格和艺术特色。此文集出版可谓平湖派琵琶近年盛事!
平湖派文脉的传承,可谓流派亲缘百年延续、文脉薪传不绝,实乃近代中国琵琶艺术史之幸。平湖派出世,与华秋苹、李芳园关系密切。华氏(1784—1859)乃江苏无锡人,曾编《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为近代首刊正式琵琶曲谱。1895年,李芳园编印刊行了我国第二部琵琶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兼收南北、悉遵传统,影响十分深远。其后各种琵琶新谱不断出版,其中西安音乐学院任鸿翔教授1990年出版的《平湖派琵琶曲13首》,为本流派重要谱集。
平湖派琵琶宗师李芳园祖居平湖,因以“平湖”名派。其高祖李廷森、曾祖李煌、祖父李绳墉、父亲李其钰,五代琵琶家一脉相承。李氏弟子众多,如较早的朱英(朱荇菁)、杨大钧、杨少彝、于桂荪、任鸿翔、王天健、杨毓荪、杨震海等,晚近的任畅、孟庆馨、王珂欣、卞秀婷、石洋、范佳妮、张文参等,以及本文集中诸多作者。而这里提及的任畅教授,正是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琵琶大师杨少彝的再传弟子、任鸿翔教授的子嗣,他们父子对平湖派的继承弘扬,体现了家族式传承和学院式传承的双重意义。
此一现象,构成了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人物链,反映了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某些规律性的道理。考之百年琵琶史迹,既有民间艺术家的家族传承方式,或可谓之原生层传承;也有学院现代教育的传承方式,或可称之再生层传承,而两种传承方式的同行,产生了丰厚的艺术成果。
琵琶乐器,乃四弦人生、指上拢捻;大珠小珠、晶莹动人。历代琵琶家们到底追求什么?琵琶家中多有“琵琶癖”者,往往终生爱之、日日怀抱,或叙事,或拟意,或沉思,或豪情。有风格刚劲者,有细腻朴素者,有文武分别者,有悠远淡雅者,可以说正是琵琶这件入华胡器千年之间创造了一个丰富的音乐世界!
琵琶之道,当然抒情,是所谓“情道”,唐人诗言“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也是所谓“世道”,所谓“本是龙门桐,因妍入汉宫”“破拨声繁恨已长,低鬟敛黛更摧藏”;还当然是所谓“艺道”,所谓“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琵琶技巧非常繁复,琵琶艺术十分精深。故琵琶之道,乃是情道、世道、艺道,而艺道则蕴含了乐器、技术、传谱诸多要目,之所以历代乐人要强调器必应手、技巧细节和传谱,皆因琵琶艺术之必需,而最终表现为流派的特善曲目和音乐风格,离开此乐器、技术、传谱,何谈流派风格?故这三要目是流派成立的基本构件,平湖派琵琶亦然。但,论道容易说艺难,难在谈论音乐这事物须懂得音乐的工艺结构,不深入技术层面终是一个“隔”字。文集中诸多作者,正是善艺懂技的行家,故能将怀中之器、手中之技,幻化为耳中之乐,他们论音乐、说琵琶,多求务实,不喜虚言,遂有许多演奏技术分析,可见特殊性技术的陈述,如出轮、推拉、吟揉、弹挑、摭分、满轮、拢然、绞弦、拿按,更有中国民间音乐特别的概念“三指轮”“凤点头”等,隐喻地表达出琵琶音乐的技术和结构。
以上所述,正是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道以艺显的基本原理,所谓道者器之道,器者道之器,道器不二。中国艺术之道,非是遥远空泛的上苍天意,而是现实的人生体悟,故平湖派琵琶有人情世故、有历史内涵,有美学意蕴、有音乐思想。这些,都是道以艺显原理的生动表现。西安音乐学院地处丝路起点、王朝故都,乃历史传统文化深厚之地;
西安音乐学院琵琶艺术传统、平湖流派,有极深音乐血缘文脉联系。
此正是:
聚众成流,艺高立派。
前后摩踵,文脉薪传。
四弦嘈嘈,乐动人情。
不负时代,再创新声。
壬寅年十月初十日
于西安大兴善寺旁听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