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前言

书名: 寻源觅真: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研究文集 作者:任畅 字数:141718

  平湖派琵琶是中国传统四大琵琶流派之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芳园编撰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标志着平湖派琵琶艺术的形成与创立,从此,平湖派琵琶犹如天籁,回荡在江南的山水之间。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李芳园,浙江平湖人士,出生在一个五代相传擅工琵琶的音乐之家,李芳园“平生自号琵琶癖,常抱琵琶若怀璧”。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之下,他精心钻研,广交琵琶艺术界名流,互相切磋、学习,在江浙一带有较大影响。他编订出版的《南北派十三大套大曲琵琶新谱》,广收博采,乐谱中除收录了北派《十面埋伏》、南派《霸王卸甲》《海青拿天鹅》等曲外,还将《闲叙幽音》中的《大十样景》《小十样景》《满地金》《泛音》等组成《阳春古曲》;将华秋苹所编《华氏谱》中68板的《平沙落雁》扩充为七段中型乐曲;将《思春》《昭君怨》《泣颜回》等五首小曲改编为《塞上曲》;将《清平词》等四首小曲改编为《青莲乐府》。李芳园对于上述作品的扩充、连缀、改编是对琵琶艺术的一大创造和发展,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

  平湖派琵琶艺术根植于文人雅士的土壤之中,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其艺术风格含蓄隐秀,清远流畅,属于“书斋音乐”。气氛儒雅,文人味浓。自娱自乐,精神放松,浮想联翩。曲调婉转,鸟鸣幽谷;风格悠远,鹤唳长空。其演奏特有技法有下出轮、蝴蝶双飞、满轮、挂线轮、轰、十三点等。

  李芳园不但是演奏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培养了很多琵琶演奏家,如吴梦飞、吴柏君、张子良、朱荇菁等都是以李氏为宗的。20世纪20年代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建立,琵琶演奏家朱荇菁教授自1927年至1945年在该校任教,为中国专业音乐学校第一位琵琶专业教师,1952年又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特约演奏员,为平湖派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8年西安音乐学院迎来了第一位琵琶专业教师——平湖派传人杨少彝先生。他在西北大地传播平湖派艺术,并油印了四册平湖派乐曲集,为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琵琶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990年,杨少彝的学生、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任鸿翔先生集自身实践、体会、理解和前辈之结晶,整理了朱荇菁、杨少彝传谱的《平湖派琵琶曲13首》,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现已成为学习演奏或教授平湖派琵琶的重要范本之一。《平湖派琵琶曲13首》后被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全部收录。

  2018年,在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领导的关心和扶持下,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琵琶工作室成立;2019年,平湖市成立了平湖派琵琶(任畅)工作室。这几年,工作室先后陆续举办了“平湖琴韵”“平湖琴声”“平湖琴音”“平湖弦声”“平湖弦语”“平湖弦思”等十二场研究生专场音乐会。2017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了《平湖派琵琶室内乐音乐会》DVD;2018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任畅教授主编的《“平湖派”琵琶室内乐作品集》;2019年首演了由平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平湖市非遗中心主办的首部琵琶剧《湖上琵琶行》。

  随着西安音乐学院科研水平及民族器乐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该学科在西安音乐学院的支持下已将西安音乐学院发展成全国平湖派教学重镇与独特亮点。本次出版的《寻源觅真——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研究文集》是由笔者在一线教学三十余年,立足于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琵琶学科发展背景下,收录整理的十五篇论文,研究周期横跨近三十年,囊括了首批琵琶教育家、演奏家杨少彝先生、任鸿翔先生的学术观念和高等音乐学府琵琶教授、学者的艺术研究,以及在我院平湖派琵琶特色学科教育下青年演奏家、高校教师、在校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在提高学生琵琶专业演奏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

  该文集为平湖派琵琶的教学和演奏提供了学理基石,有效填补了平湖派在文字资料和学术成果上的空缺,同时也集中反映了新世纪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琵琶特色学科的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对于今后的琵琶教学和理论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最后,感谢西安音乐学院科研处对此书的大力支持。

  任畅

  2023年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