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血祭上海》盛大公演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首场演出成功之后,《血祭上海》在延安连续公演了20天,观众达一万多人,“这次公演推动延安艺术界新阵容的建立,也就成为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的先声”。

  1938年初春的时候,延安古城显得特别活跃。好像有什么兴奋的新奇事要到来似的,各机关学校都忙着开会,全城沉浸在愉快而紧张的气氛中。一了解,原来是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1]6周年,延安的文艺界正酝酿着排演一出剧作,要在这次伟大的纪念中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当时在延安有抗大、陕北公学(简称“陕公”)、中央党校等培养军政民运工作干部的专门学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军政干部,但专门培养艺术干部的学校还没有。因此在延安的艺术家们都是分散在各个学校及机关中,大家平时团聚在一起的机会并不多,这次“一·二八”淞沪抗战纪念活动,则为延安的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好的活动平台。因为要开一个隆重的纪念晚会,而距离演出的时间也越来越近,除了刚刚来到延安的上海、北平的一批艺术家外,又从抗大、陕公、党政群机关中集中了一批生气勃勃的青年艺术家,利用短短两星期的时间突击工作,很快就集体创作出了四幕话剧《血祭上海》。该剧本是根据抗日英雄胡阿毛的真实事迹创作的。胡阿毛是上海的一个汽车司机,被日军抓去运送军火,他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奋不顾身,在运输途中将装满日军弹药的汽车开进黄浦江,本人也壮烈牺牲。

  延安二道街浸信会基督教堂

  1938年1月28日的纪念晚会上,四幕话剧《血祭上海》正式公演。晚会在延安二道街的基督教堂[2],也就是当时的“中央大礼堂”里举行。刚从南方来到延安的青年记者团代表舒湮,也观看了演出,由于是被邀请的来宾,舒湮和其他记者团成员被安排坐在会场前排。他们到达时,演出会场上已经挤满了抗大、陕公和中央党校的学员们,大家都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情绪非常高昂,歌声此起彼伏。

  舒湮已经知道当晚会演出《血祭上海》,并且参与演出的许多人他在上海时就很熟悉。所以趁着演出前的空隙,他特地走进后台,与原在上海就认识的或曾经同台演过戏的左明(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队长)、蓝苹(江青)、李琳(孙维世)等人热情地握手,互相拥抱致意。

  晚会先从一幕苏联舞蹈——《快乐的集体农庄员》开始,这种新型的舞蹈节目,对来自南方的舒湮他们是完全陌生的。很快,舒湮与在座观众所期待的话剧——四幕剧《血祭上海》正式开始演出了。[3]音乐家向隅担任该剧的配乐以及手风琴伴奏。[4]由于参与演出的演职员有的是红军时期的革命文艺家,有的是来自上海等地的作家或话剧、电影演员,他们的艺术功底深厚,表演技巧娴熟,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要知道,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取得这样全城轰动的演出效果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当时“边区连一盏电灯也没有,舞台的设备的困难是用不着说的”[5],但即使临时搭起的舞台十分简陋,演员们的表演却非常吸引人,不时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6]

  首场演出成功之后,《血祭上海》在延安连续公演了20天,观众达一万多人,“这次公演推动延安艺术界新阵容的建立,也就成为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的先声”[7]。

  《血祭上海》演职人员

  《血祭上海》首演成功后,1938年2月21日,边区文协召集该剧的演职人员以及周扬、沙可夫等20余位文化工作者,专门召开了座谈会,总结演出的得失。[8]任白戈首先介绍说:《血祭上海》是为纪念“一·二八”事变而作的,参加集体创作的是朱光、左明、沙可夫、徐一心、黄天和我。剧本是左明提出的,本来叫作《黄阿毛》,共5幕,后来在演出时剧名就改了。朱光补充道:这剧是第一次的集体创作,着重表现工人怎样为民族而光荣地牺牲、知识分子的参加抗战和汉奸对抗战事业的破坏。沙可夫认为虽然在表演上还有待再提高,但剧本的主题在于表现中国人民在“一·二八”战争中英勇的牺牲,坚决和汉奸做斗争。大家从主题、表演等方面还坦城地提出了许多意见。

  毛泽东等联署的《鲁艺创立缘起》

  不久的一个晚上,宣传部门邀请参加演出的全体人员一起聚餐座谈,祝贺演出的成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也参加了座谈。毛泽东说,这么多的艺术人才聚到一起不容易,就不要再散了。大家谈到延安当时已经有了培养军政干部的抗大与陕北公学,但是还没有专门的艺术学校,就提议以这些艺术家们为基础,加紧创办一所艺术院校。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当即表示赞成,会上议定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一则表示对这位伟人的纪念,二则表示要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大步前进。这个提议获得了现场人员一致的掌声,纷纷表示赞同。会后,以沙可夫、朱光、徐一新、吕骥、左明等组成筹备委员会,着手创建鲁迅艺术学院。[9]一个星期后,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发起的《鲁艺创立缘起》公布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鲁艺也很快招生并正式办学。

  据曾在抗大学习的丁雪松回忆,当时还在抗大学习的时年十七八岁的孙维世以一出《血祭上海》而崭露头角,后来留苏学习,回来之后就成了名导演。[10]

  毛泽东对参与《血祭上海》演出的仉平印象深刻。在一次抗日军政大学的活动上,毛泽东问仉平的爱人:你爱人在哪个部门工作?叫什么?

  仉平的爱人回答:抗大,叫张平。

  毛泽东继续问:不就是在话剧《血祭上海》中演阿毛的那个小伙子吗?他演得不错。不过他的姓应该念‘仉’(zhǎng),不念‘张’(zhāng)。又问:你爱人是山东人吧?至少他祖籍应该是山东曲阜。

  仉平的爱人只知道他小时候在上海长大,究竟是哪里人,她弄不清楚。

  毛泽东接着说:你没听说孟母仉氏吗?在中国姓这个姓的人极少,现在姓仉的,差不多都在山东省曲阜县,他们不是孔家的佃户,就是孟家的佃户……

  张平正是姓仉,原名仉家驹,山东曲阜人。抗战前在上海参加左翼戏剧活动时,改名仉平,以后参加拍电影,因“仉”字很冷僻,经常有人将“仉”念作“仇”,或念作“几”,念作“倪”,尤其在写电影职员表时,更会使人弄混,为了通俗起见,他干脆把“仉”姓改为“张”姓了。[11]

  注解:

  [1]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在上海突袭闸北,蓄意挑起针对中国的军事行动,中国守军进行了顽强抵抗,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动员全市人民组织义勇军、救护队、担架队等,参加和支援前线作战,使日军遭受重创,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延安二道街浸信会(基督教新教宗派之一)教堂,由英国浸信会传教士欧内斯特·波尔斯特·史密斯筹资与延安居民共同建造,1914年11月1日正式建成。此教堂坐北朝南,砖瓦结构,内置木地板,设备考究,后毁于日军空袭。

  [3] 舒湮:《微生断梦:舒湮和冒氏家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356页。

  [4] 向隅:追求与奉献,艾克恩编:《延安艺术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81页。

  [5] 艾思奇:谈谈边区的文化,《新中华报》,1938年3月5日。

  [6] 李清潍:我到了延安,中共临沂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忆沂蒙》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153页。

  [7] 鲁迅艺术学院周年纪念特辑,徐一新:《艺术新园地是怎样开辟的》,《新中华报》,1939年5月10日,第4版。

  [8] 《血祭上海座谈会摘要》,《新中华报》,1938年3月5日,第4版。

  [9] [10] 孙国林、曹桂芳编:《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4月版,第486页。

  [11] 江羽、孔今骥:《名人姓名趣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162—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