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山沟沟有了演剧团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延安古城西南,有个市场沟,是商家云集的地方,这里最热闹的是身处其中的露天剧场,因为经常有地方剧团去公演。

  1938年春,延安市召开了工人代表会议。会议期间安排了晚会,演出的是秦腔传统剧目《升官图》《五典坡》。延安老百姓争先恐后去看戏,把剧场挤得水泄不通。看到热闹处,小伙子们激动得又是鼓掌又是打口哨,连声叫好!观众席中,边区工会负责人齐华正陪同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看戏,并向毛泽东介绍了在座的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柯仲平。其实当晚演出的戏就是在柯仲平他们的支持下排演的。

  毛泽东边看边对柯仲平说:你看秦腔这种形式,群众这么喜欢,如果换成抗日的内容,就成为革命的戏了。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搞?[1]毛泽东的建议一下子打动了柯仲平。作为“狂飙诗人”的代表人物,柯仲平来到延安以后,就刻意地改变着自己原来的创作风格,力求用大众化、群众性的语言创作符合抗战主题的作品,目的就是希望让更多普通群众听得懂、看得懂。

  毛泽东观看演出

  柯仲平立即行动起来,首先请来了延安师范的语文教员兼学生业余“乡土剧团”领导马健翎,然后又去找演员、筹措经费,忙活了好长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在“民众娱乐改进会”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2]。1938年7月4日晚在延安城内东街的火神庙戏台上,首次演出了马健翎创作的两个秦腔革命现代戏《好男儿》和《一条路》。演出前,神采飞扬的柯仲平面对欢腾的观众大声说:今晚,是咱们民众剧团演出的第一台戏。[3]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演出马健翎创作的秦腔《血泪仇》剧照

  这时的柯仲平是兴奋而激动的。由于当时经费紧张,柯仲平筹办民众剧团没有一分钱的拨款。为此,为了民众剧团的筹办,毛泽东捐助了300元,剧团用这笔钱买了驮道具的毛驴和汽灯等。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从晋西北前线回来,给了20元法币。时任中共负责人的周恩来、博古(秦邦宪)每人给了50元法币。后来贺龙还特意把从前线缴获的战利品如钢盔、皮鞋、军刀、军大衣等,托刘白羽、林山等人捎给民众剧团作为道具。

  西北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宣传

  民众剧团的特点,就在于它真正是民众的剧团,团员全是老百姓中的艺术家。他们利用和改造各种旧的娱乐形式(主要是秦腔戏),把反映抗战、反映边区老百姓生活的新内容,经过艺术家们的艺术创造,展示出来。所到之处,受到老百姓热烈的欢迎。他们还创作了抗战建国内容的歌词,在各民众团体中组织了“民众歌咏班”,学唱抗战歌曲。[4]民众剧团的团旗上写着“大众艺术野战兵团”几个大字。每逢演出,舞台的两边往往贴着对联,上联是“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下联是“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横额是“团结抗战”。[5]

  1938年10月25日,延安《新中华报》刊发了柯仲平的文章《生长着的民众剧团》,描述了民众剧团受到群众欢迎的情景:本月16日演出的马健翎的《好男儿》一剧,受到大众热烈欢迎。17日给西北青代会演出后,代表说:“想不到秦腔也能弄得这么好呀!”为纪念鲁迅,10月19日,民众剧团在民教馆演出时,几乎把戏台挤倒。剧团同志们不怕天冷穿单衣,不怕只有一尺宽的地方睡觉,不怕还无一盏汽灯和幕布,他们有耐劳性、创造性、战斗性。

  曾代表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赴前线宣传演出的舒湮回忆起他们深入晋察冀边区,于1938年春节在山西临汾演出表现贺龙、萧克智取雁门关的京剧《三打雁门关》时的场景:

  1938年8月1日,鲁艺第二届开学典礼与鲁艺实验剧团成立合影

  当你看见贺、萧二将穿着灰色现代军装,在急急风的密锣紧鼓中起霸登场,自报家门:“俺贺龙是也!”“俺萧克是也!”谁也禁不住好笑。接着,两位将军分列两边,同声念白:“今日朱总司令开帐,你我两厢伺候。”于是在一片吆喝声中,“朱总司令”出场,但见一个抹成锅底灰,腮上挂着一块权作髯口的黑布的张飞式怪模怪样角色升帐了。大家更笑得合不拢嘴,连朱德本人在台下也乐开了。照例,元帅升帐必须有段引子,引子是:“塞北喋血宣国威,杀得倭寇望风靡。”这时,“贺龙”“萧克”依照京剧身段,单跪一腿参见元戎。“朱德”照例一声“罢了,二位将军免礼!”戏就如此这般演下去了。[6]

  这虽然是艺术家们一开始在利用传统戏剧服务群众时,必然要经历的不成熟阶段,但也凸显了毛泽东所倡导的成立专门的民众剧团,对传统戏曲进行进一步改造的深刻用意。

  在边区民众剧团成立并广泛开展演出活动的同时,鲁艺也在1938年8月1日成立了自己的剧团——鲁艺实验剧团。这是一个人才比较集中的专业戏剧团体,其成员大部分是鲁艺戏剧系第一届毕业生。延安《新中华报》特刊报道了实验剧团的任务:

  实验剧团要负起艺术大众化的任务,创造着抗战戏剧,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我们的艺术,是服从于抗战的,是为抗战而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打到大众中间去发挥抗战戏剧的力量,并且向广大的群众学习,也就是说,使得理论与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利用我们的铁笔、咽喉、舞台,去暴露敌人的阴谋残暴,去组织教育着广大的群众,动员他们去参加抗战,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西北,保卫大武汉,保卫全中国。……我们的工作,也带有极大的战斗性,我们在准备工作中短短的三个月里,定出了一个简单的计划,就是,在戏剧方面,预定要创造出五个独幕话剧,一个三幕剧,三个旧戏(旧形式新内容),两个活报,一个长的影戏。这些工作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是不容易完成的,但是我们在向它奋斗,自八月十日起我们每个团员和工作人员利用突击的力量要达到这个尺度,而且我们还要利用高速度去超过计划。[7]

  实验剧团成立后,不仅在戏剧系的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通过排演节目丰富了延安的文化生活。当时担任鲁艺副院长的沙可夫在回顾鲁艺创办初期的工作时总结:在一年中我们组织了百次以上的公演晚会,在一两万个学生与党政军干部中多少起了宣传教育的作用。[8]

  紧接着,1938年10月,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领导的烽火剧团成立。该剧团由红军时期的宣传队演变而来,下属5个分队。鲁艺选派翟强、冼星海等人做艺术指导。担任团长的蔺子安为烽火剧团创作了团歌:

  我们是熊熊的一把火焰,

  我们是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员。

  我们要用戏剧来从事宣传,

  要动员广大的群众来参加抗战。

  舞台是我们的堡垒,

  街头是我们的营盘。

  我们抗战不怕困难,

  打倒日本强盗,

  胜利在我们前面。

  烽火剧团多次到陕甘宁边区各县流动演出,主要节目有歌舞剧《小放牛》、京剧《过关》、秦腔剧《治病》、话剧《李秀成之死》、活报剧《纪念十月革命》等。[9]

  1938年成立的这些演剧团,连同此前成立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等宣传机构,通过精心创作和精彩演出,不仅为古城延安增添了热闹的气息和亮丽的色彩,也给当时还处在文化荒漠中的陕北高原带来了文化艺术的丰厚食粮。延安古城西南,有个市场沟,是商家云集的地方,这里最热闹的是身处其中的露天剧场,因为经常有地方剧团去公演。[10]曾担任鲁艺戏剧系主任的张庚回忆:

  当时的延安很热闹,除鲁艺外,还有吴雪同志领导的青年艺术剧院(1941年成立),苏一平同志领导的西北文工团,柯仲平、马健翎同志领导的民众剧团,部队艺术学校,还有地方的剧团,差不多有十几个剧团,几乎每天都演戏。演出的剧目也很多,开初的时候主要是自己写剧本,到后来曹禺、夏衍、阳翰笙、阿英等人的剧本都演过。还演过不少苏联的剧本:《前线》《带枪的人》《铁甲列车》《马门教授》。[11]

  《带枪的人》剧照

  据统计,1938年在延安演出的剧目主要有[12]:

  剧目

  演出单位

  《小放牛》(小型歌舞剧)

  烽火剧团

  《保卫卢沟桥》

  联合演出

  《血祭上海》

  联合演出

  《人命贩子》

  鲁艺戏剧系

  《矿山》

  鲁艺戏剧系

  《团圆》

  联合演出

  《鲁迅活报》

  鲁艺戏剧系

  《秋阳》

  鲁艺戏剧系

  《林中口哨》

  鲁艺戏剧系

  《一心堂》

  鲁艺戏剧系

  《打虎沟》

  鲁艺实验剧团

  《大舟河》

  鲁艺

  《游击队母亲》

  抗大文工团

  《国际玩具店》

  鲁艺戏剧系

  《渡口》

  鲁艺戏剧系

  《希特勒之梦》

  鲁艺戏剧系

  《血宴》

  鲁艺戏剧系

  《流寇队长》

  鲁艺戏剧系

  《弟兄们拉起手来》

  鲁艺戏剧系

  《红灯》

  鲁艺戏剧系

  《保卫马德里》

  抗大文工团

  《放下你的鞭子》

  鲁艺戏剧系

  《油布》

  鲁艺戏剧系

  《八一三的晚上》

  联合演出

  《绿包袱》

  鲁艺戏剧系

  《火药箱子》

  鲁艺戏剧系

  《世界公园》

  鲁艺戏剧系

  《延安三部曲》

  八路军总政治部等联合演出

  《修飞机场活报》

  鲁艺戏剧系

  《九一八前后》

  鲁艺

  《抓汉奸》(街头剧)

  鲁艺戏剧系

  《告地状》(街头剧)

  鲁艺戏剧系

  《反正》

  抗大文工团

  《张家店》

  抗大文工团

  《还我的孩子》

  抗大文工团

  《麻袋》

  鲁艺

  《军火船》

  鲁艺戏剧系

  《锁住的箱子》

  鲁艺戏剧系

  《农村曲》(歌剧)

  鲁艺

  《学不够》(京戏活报)

  鲁艺旧戏研究班

  《松花江》(新京戏)

  鲁艺

  《松林恨》(新京戏)

  鲁艺

  《白山黑水》(新京戏)

  西北战地服务团

  《一二·九活报》

  鲁艺旧戏研究班

  《小过年》(新京戏)

  鲁艺旧戏研究班

  《刘家村》(新京戏)

  鲁艺旧戏研究班

  《查路条》(眉户戏)

  民众剧团

  《十二把镰刀》(眉户戏)

  民众剧团

  《血手》

  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宣传队

  《没有祖国的孩子》

  陕北公学

  《破坏》

  党校

  《良民》

  鲁艺戏剧系

  《三江好》

  抗大文工团

  注解:

  [1] 黄俊耀:踏遍陕北山山水水的民众剧团,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230页。

  [2] 钟敬之:《延安十年戏剧图集》(1937—1947),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2月版,第17页。

  [3] 黄俊耀:踏遍陕北山山水水的民众剧团,艾克恩编:《延安艺术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16—217页。

  [4] 齐礼编:《陕甘宁边区实录》,解放社,1939年12月版,第111页。

  [5] 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77页。

  [6] 舒湮:在舞台上的人生——我的剧作和演戏生活,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255页。

  [7] 孙强:实验剧团与她的母校,《新中华报》,1938年9月5日,第4版。

  [8] 沙可夫:鲁迅艺术学院的创立,艾克恩编:《延安艺术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1页。

  [9] 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月版,第95—96页。

  [10] 戴碧湘:演出在风沙雨雪中,艾克恩编:《延安艺术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69页。

  [11] 张庚:我在延安的戏剧活动,艾克恩编:《延安艺术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5页。

  [12] 刘增杰、赵明、王文金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第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