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光荣的劳动英雄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我们不仅对于现有的劳动英雄就认为满足,我们还要创造出千百万的劳动英雄,在明年开一个更大的给奖大会。

  劳动竞赛

  1938年4月,延安的甘泉县、靖边县分别以县长的名义向邻近的安塞县、安定县的县长发出挑战,围绕春耕生产进行劳动竞赛。接到挑战书的安塞县、安定县毫不示弱,积极应战。安塞县县长在公开的答复信中还增添了新的竞赛内容,包括加强对春耕工作的领导检查,限期完成开荒、修水田及植树计划,发动广大妇女儿童参加生产等补充条款。[1]

  这种劳动竞赛活动,在延安并不少见。1938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还积极筹划着农业竞赛展览会,并提前发布消息,这就不仅仅是两个县之间的比赛,而是全边区范围内各个县区的劳动竞赛了。

  不仅如此,为了配合农业生产,各地还广泛地开展了向在生产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劳动英雄学习的活动。

  如1938年5月10日《新中华报》报道了延安县春耕运动中两个女英雄的事迹:

  延安县中区庙沟有一个年上六十三岁的姓党的老婆婆,她非常清楚地了解日本强盗残暴的行为,也很清楚妇女应该做什么!她说:“我老了,不能去打仗,我要我的孩子到学校去学习打日本的本领,而我自己还是可以参加生产的。”于是她将孙子送到学校里去,自己则每天走到田地上帮助下种子,从早到晚地参加劳动。

  另外在中区朱家沟有一个抗日军人家属,叫高玉蓝,今年三十多岁了。她非常了解春耕运动的意义,也很努力地工作,她自动地拾了二十多布袋粪,她说:“我自己虽然不能做大事,但是可以劳动,我并不要人家优待,好叫他们有时间去干别的抗战工作。”

  这两个妇女的精神,真是值得大家学习。[2]

  邻近延安的甘泉县,同样有这方面的典型,延安《新中华报》也做了报道:

  春耕运动在甘泉县,是相当地激发了全体劳动人民的热潮。不仅壮年热烈参加这一工作,就是五六十岁的老汉老婆婆也卷入了这一浪潮中。该县第二区一乡二行政村贺家洼地方,有个姓杨的老太婆,今年五十二岁,在春耕动员中,由于当地动员工作的深入,提高了她劳动热忱。她家中没有一个牛,用自己的力去换取别人的牛力,种了几垧熟地。后来她又用了锄头种了九垧熟地,共计一个人种十八垧地,均已下了种子。这是春耕中的劳动女英雄。[3]

  不仅在春耕生产中,夏耕生产中的劳动英雄,也值得表扬:

  在延安县东一区房桥村住着一个老婆婆有五十多岁了。春天里,她和她年轻的女孩子,亲手种了十七八垧地,现在,她在七月间已把草锄过了。有人问她:“你年纪老了,叫你儿子多劳动点不好吗?”老婆婆回答说:“我的儿子还担负工作,他要抬担架,又要放哨,也要上操、开会,我多做点好叫他去干抗战工作。”并且她还担任了本村妇女学习生产小组长,经常宣传妇女都来效仿她的好例子。[4]

  安塞县七区的妇女们,一贯是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在秋收之际,她们互相帮助,按时完成秋收任务。特别是二乡王家湾的卞生枝、卞生财两家,有地300垧,他们却很少雇人,而且一半以上的秋收任务是靠妇女来完成。剩下的男劳力则开垦荒地,原计划要开60垧地,已经顺利开到40垧了。[5]

  在今天我们看来可能很细小的事,在当时的延安,却是大张旗鼓地来宣传报道的。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鼓励和动员更多的群众向英雄模范学习,人人都做劳动模范。报道中采用的都是老百姓一看就懂的平实的语言,无疑是要把这种倡导、这种导向传达到每一个老百姓中间。

  不仅如此,后来由边区政府建设厅在延安《新中华报》所开办的经济建设专栏中,还为表现突出的农民白秀华立传!为普通的老百姓立传,这可是开天辟地的新鲜事:

  (白秀华)夫妇二人今年共担任的代耕某工作人员地为三垧,这次秋收中,因为男人去帮助国防建筑,只留下她一人负责。她不气馁,也不怠工,一人帮助人家劳动七天,每天工作终要到晚黑才回家去做饭吃。因此这不单使某抗属感动非常,并且也激动了四乡群众,起了很大的模范作用!她是妇联会会员,参加妇女生产小组。她积极地参加各种抗战社会活动。如今年五月间有卫生部伤兵过境,全村出五十个鸡蛋慰劳伤兵,而她独拿了二十六个!这次征收救国公粮,她应该出一斗,可是她缴了一斗二升,多出二升,结果使全村所缴的公粮超出预定二斗余![6]

  1938年8月,边区建设厅还对表现突出的几位劳动英雄进行了奖励,并把他们的姓名、住址、家庭人口、劳动人口、耕地面积、收获量、开荒土地等情况一一公布,这既是对劳动英雄的一种崇高的个人荣誉,也借此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延安《新中华报》报道:

  边区政府为鼓励边区农业的发展,保证明年一月十五日边区农产竞展会得以顺利实现起见,特首先在延安调查出几位在生产战线的劳动英雄,(在边区内当然还说不上是最高的标准)予以物质上精神上的奖励,藉此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热忱。建设厅并请求党政军各首长送题字及其他物品,以作奖励。为了大家容易了解这几位劳动英雄,特将其姓名生产程度录后。[7]

  当年年底,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了一次劳动英雄评选表彰活动。虽然这次评选表彰只是在延安周边的县区进行,总共也只评选出19位男女劳动英雄,但从政府层面,大张旗鼓地评选劳动英雄并开大会表彰,这就更有动员和宣传的意义了。

  延安《新中华报》对这次表彰活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报道:

  边府为了使明年后年的农业耕作做得更好,成效更大起见,于是有这一次的给劳动英雄以奖品。先在十二月七日那天,边府建设厅长刘景范同志及农牧科各同志,在延安县府召开给奖大会。到会群众百余名,劳动英雄七位(有女英雄二位)。在大会上刘景范同志指出:“我们不仅对于现有的劳动英雄就认为满足,我们还要创造出千百万的劳动英雄,在明年开一个更大的给奖大会。”

  大会上陈列着许多的奖品,并有毛泽东同志、洛甫同志、林主席、高代主席、林彪将军等首长给劳动英雄的题字。得奖的劳动英雄共有十九位,他们的名字,便是:刘金和、胡建仓(女)、曹金贵、张拐子、白秀英(女)、刘建中、贺怀旺、茆克乎、付万岐、吴满友、马桂花(女)、惠恩详、张老三、宋桂花、刘协置、张明魁、王存儿、李桥、杜发富。共发给奖品计有袜子二十九双,毛巾六十六条,蓝布七丈六尺,白布两段,铧十六叶,锄一把,肥皂八块。[8]

  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

  在今天看来,也许这些奖品显得微不足道,但在当时这却是极高的荣誉。特别是毛泽东等党政军领导人还为每一位劳动英雄题词。要知道,当时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已经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包括识字、扫盲在内的新文化运动了。这些曾经一字不识、耕作为生的“泥腿子”们,不仅享受到了被评为劳动英雄的极高荣誉和物质奖励(哪怕是一双袜子、一条毛巾,甚至是一块肥皂),更得到了首长们的亲笔题字,可想而知,对于一边参加生产、一边参加边区政府组织的文化扫盲的老乡们来说,这份题词是多么珍贵!

  劳动光荣!评选劳动英雄就是为了鼓励所有的老百姓努力生产,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1938年底,不仅面向广大的工人、农民,更是向在延安以及陕甘宁边区的各个机关、各个学校、各个单位的广大干部、部队官兵、学生等,吹响了开展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的号角。这样一来,在再次评选的劳动英雄的光荣榜上,就不仅仅是已经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吴满友、马桂花这些农民,还将会有各级干部、官兵以及吃“公家饭”的学生了!

  注解:

  [1] 关于春耕竞赛 安塞响亮地答复甘泉,《新中华报》,1938年5月10日,第2版。

  [2] 春耕运动中两个女英雄,《新中华报》,1938年5月10日,第2版。

  [3] 生产战线上的女英雄,《新中华报》,1938年6月20日,第2版。

  [4] 夏耕女英雄,《新中华报》,1938年8月30日,第3版。

  [5] 一群模范女性 开荒地努力文化教育 送子弟入学热心捐助,《新中华报》,1938年10月10日,第3版。

  [6] 边区劳动英雄传,《新中华报》,1938年12月15日,第3版。

  [7] 建设厅奖励延安县几位劳动英雄,《新中华报》,1938年8月30日,第3版。

  [8] 立光:生产战线上的光荣 边府奖励劳动英雄,《新中华报》,1938年12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