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生产运动号角吹响了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我们现在钱虽少但还有,饭不好但有小米饭,要想到有一天没有钱、没有饭吃,那该怎么办?无非三种办法,第一饿死;第二解散;第三不饿死也不解散,就得要生产。我们来一个动员,我们几万人下一个决心,自己弄饭吃,自己搞衣服穿……

  1938年的毛泽东(博斯哈德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提供)

  自从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抗战救国的大旗,倡导并积极建立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爱国人士纷纷投奔延安,有的加入了八路军奔赴抗战最前线,有的则在抗大、陕公、鲁艺等学校求学,学习抗战本领,有的则从事大后方的各项建设活动。

  而随着非生产人员的大量增加,也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物资保障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做到既不要过于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又能够解决好吃饭、生活问题,自然就成了需要面对的紧迫问题了。

  对此,作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是清楚的,也是清醒的。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越来越多来到延安和陕甘宁根据地人员的生活问题,已经纳入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毛泽东的工作规划中。

  1938年12月8日,在一次后方军事系统干部会上,毛泽东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钱虽少但还有,饭不好但有小米饭,要想到有一天没有钱、没有饭吃,那该怎么办?无非三种办法,第一饿死;第二解散;第三不饿死也不解散,就得要生产。我们来一个动员,我们几万人下一个决心,自己弄饭吃,自己搞衣服穿,衣、食、住、行统统由自己解决,我看有这种可能。[1]

  当时的情况是,虽然陕甘宁边区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也并未出现严重的缺钱、缺粮食的现象,而作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已经在筹划假如有一天,面对没有钱、没有饭吃时,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2]因此,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动手,自己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就成了毛泽东给出的答案。

  几天之后,12月12日,在抗大干部举办的晚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再次提道:以后我们要自己解决物质上的供给,要自己种地,自己动手。[3]一天之后,12月13日晚,中共中央组织部召开延安党政军及各群众团体检查工作的干部晚会,毛泽东出席了这次活动,并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做报告,号召延安市各机关深入检查工作,同时积极推进生产运动,各机关各部队各团体每一个人均须参加生产运动,以克服当前困难。[4]12月14日,毛泽东参加中央书记处会议,专门讨论生产运动的准备问题。

  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纸厂劳动

  短短几天之内,代表中央出席各种活动的毛泽东,都在反复强调着一个主题:依靠广大干部,依靠各机关各部队各团体各学校的力量,开展生产运动。延安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并且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生产运动的号角就此吹响!

  1938年12月20日,延安《新中华报》连续发表了一组文章,主题就是开展生产运动。当天社论的题目是《广泛开展生产运动》。社论首先分析了抗战即将由持久战的第一阶段转到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我们将遇到更严重的困难。面对困难,特别是保证各地区物质供给的自给自足,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为此,首先在边区内,要广泛开展生产运动。社论指出,广泛开展生产运动,一方面要促进国防经济建设,努力提高工业农业的生产力,激发工人农民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热忱;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运动,应发动各级党、政、军及各群众团体中的全部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生产运动。并提出号召:大家学习生产!大家参加生产运动去!把生产运动造成广大的群众运动!

  《新中华报》第3版刊登的吴力永写的《在边区广泛开展生产运动》一文,则对如何做到自给自足,给出了具体的措施:

  一、在农业上:边区有广大的未开垦的荒地,今后每个边区的人民,不论群众也好,工作人员也好,战士也好,至少开垦荒地一垧(三亩)。自己耕作收获,吃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假使你多喂几个鸡羊等牲畜,你的生活,就过得好些,衣服等问题在你的努力之下也可以解决。因此要求全边区的人民以及各部门工作同志,在明年春耕时来一个每人开垦一垧劳作运动。

  二、在手工业上:假使你会纺纱织布,那你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来纺纱织布,每一个人只要自己在手工业上有什么特长,只要是能达到生产自给的,都可以自己去做。多做一些,还可以解决他人的一部分困难。[5]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还针对大家可能会出现的思想问题做了解答:要做工作,又要生产,是不是能够办得到呢?能办到,能不能自给呢?我们答复,可以办到,而且能够自给。理由很简单,在中国过去,八口之家,二三人劳作,一家人的衣食住都可以解决,今天我们每一个同志都是体强力壮的,有多年革命斗争的经验,是不成问题的,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很好。[6]

  在同一报纸的第4版,则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论述了开展生产运动的两个根据:

  毛泽东同志最近号召机关学校工作人员学生,各部队指战员参加生产运动,来解决长期抗战中的物质困难。这一号召,必然会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

  发展一般的生产运动,来解决抗战中的物质供给,是否有可能呢?我们肯定地回答,有充分的可能,而且是有根据的。

  什么是我们的根据呢?

  第一,历史的根据:因为自有人类以来,人都要依靠自己的手,来解决衣食住的问题。原始时代,人类与自然恶兽做斗争,也是依靠自己的手。以后进一步地建设房屋,种植谷米,以解决住食;种棉花,织布成衣,解决穿衣问题。就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也是依靠工人群众的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今天我们虽然遭遇着许多困难,然而我们有克服困难的基础,何况今天又不是原始时代的社会呢!原始时代的人,能够征服自然的困难,难道在今天的环境下的我们,就不能克服物质上的困难么?决不会的!

  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礼堂召开生产总动员大会

  第二,事实上的根据:这里我们有着更多的理由,有着更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因为这是事实,谁也不能把事实掩盖起来。在内战时的八路军,物质的困难,是我们所体验过,也是一部分人所想像得到的。自己熬盐,发动群众种植棉花,自己做成衣服。种菜蔬,喂猪,那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再举最近的事实吧:八路军留守处号召各部队自己做鞋袜、手套,结果今冬的鞋袜手套,各部队一律由自己来解决,甚而有许多自做衣服的。这难道还不明显吗?[7]

  文章由此得出结论:发展生产运动,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须的。问题的中心,是在于很好地动员、吸收全部工作人员来参加。发动大家,依靠自己的双手,来解决自己衣、食、住等问题。文章最后表示: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一定能使生产运动取得很大的成绩,以我们的实际工作,来响亮地回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

  至此,我们看到了,在毛泽东先后数次代表中共中央发出了生产运动的号角之后,作为党报的延安《新中华报》刊登了社论再次进行动员,并针对如何进行生产运动、从哪些方面去做以及怎样认识生产运动这一新生事物,用不同的篇幅进行了深入的阐述。领袖的动员号角已经吹响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也已到位,下一步就是落实了。

  作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抗大在1938年就积极响应政治部提出的生产运动的口号,发动了生产运动,包括种菜、喂猪、养鸡、牧畜和出版事业等。据当时抗大校刊《抗大动态》报道:

  现在这个生产运动,在全校人员中风起云涌地开展起来,他们流行着一种口号:“三期的同学可以挖窑洞,难道我们第四期的同学就不能够开荒种菜吗?”抗大每一个人特别是学员,深刻了解生产运动的意义,它不只是在经济上开源节流,帮助学校解决经费问题,改善各队自己的营养,使同学们自己多吃些可口的菜蔬与肥美的猪肉,而且更有伟大的意义。这教育着同学以刻苦耐劳的方法,锻炼同学艰苦卓绝的意志,它是由实践中去学习艰苦的工作作风的一种方法。[8]

  为此,在抗大学员中,以及在抗大的工作人员和干部中,自觉形成了劳动的氛围。借农具、垦荒地、买种子、找肥料……在课余活动中,漫山遍野都是劳动的人群。他们还成立了生产小组,学校则组织了生产委员会,统筹生产活动的开展。

  1938年底,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以后,大生产运动就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广泛地开展起来了。从此以后,各单位、各部门、各学校,包括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军队领导人在内,都有了生产任务。当时兼任马列学院院长的张闻天还在全院大会上亲自动员,说明劳动大生产的意义,宣布马列学院的生产任务是打148石5斗粮食。随后大家热火朝天地上山开荒。吃过早饭带上馒头,中午不回来,就在山上休息,找点草根树枝烤热馒头,吃完继续开垦。“开荒开荒”“二月里来好春光”的歌声响彻山头。[9]

  在延安的其他单位也响应着大生产运动的号角,自觉奔赴生产运动的最前线。

  延安时期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此拉开了帷幕!

  注解: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98页。

  [2] 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第二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38年4月1日),《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2132—2133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99—100页。

  [4] 《新中华报》,1938年12月20日,第3版。

  [5] [6] 吴力永:在边区广泛开展生产运动,《新中华报》,1938年12月20日,第3版。

  [7] 开展生产运动的两个根据,《新中华报》,1938年12月20日,第4版。

  [8] 动员社:“抗大动态”(1938年版),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5月版,第208页。

  [9] 裴桐:回忆马列学院图书馆,吴介民编:《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4月版,第2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