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文艺要下乡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政治的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的态度,看你是想和老百姓交朋友还是要站在老百姓的头上压迫他们。只要和他们接近,和他们打成一片,他们自然相信你。

  鲁艺欢送天蓝等“秋收工作团”出发

  鲁迅艺术学院是延安时期培养文艺干部、文艺人才的专门学校。鲁艺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对鲁艺师生的演讲,选取的题目是《怎样做艺术家》。希望广大的艺术工作者到大千世界中去,到实际斗争中去,深入现实生活第一线。毛泽东还借用《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做比较,认为艺术家的“大观园”是全中国,“要切实地在这个大观园中生活一番,考察一番”[1]。鲁艺在最初的办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让学员在实际中学习,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长才干。并规定学制为6个月,两个学期。每学期3个月,第一学期修业后,专门再分配到抗战前方或部队实习3个月,然后再学第二学期的课程。

  毛泽东为什么在当时强调鲁艺的艺术家们应到实际工作中去呢?

  毛泽东讲话不到一个月后就成立的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其成立的理由就是对此的最好回答:在全民族的全面抗战已经进行了10个月的现在,民众所唱的仍是“奴家呀,情郎呀”一类不能适合时代的情歌,他们所看的仍是《升官图》《五典坡》一类足以麻木大众的旧戏。这在我们边区“一切配合着抗战前进”上比起来,是一个立待改进的问题。[2]

  而后来担任民众剧团团长的柯仲平对民众剧团成立的背景介绍,同样说明了这方面工作的紧迫:

  今年四月,在欢迎边区工人代表的一个晚会上,其中有两个秦腔节目:《升官图》与《五典坡》,那真叫人看着太不舒服了!

  但边区民众爱看、爱听、爱唱自己祖传下来的秦腔、道情等,这是一个铁的事实。

  因此,我们下了决心,要分一部分工夫来做改进民众娱乐的工作——五月中便成立了民众娱乐改进会,而且将就有爱唱秦腔者组成一个民众剧团了。[3]

  后来,民众剧团成立后,所演出的秦腔剧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欢迎,1938年10月19日纪念鲁迅先生,他们在民教馆为老百姓演出,因为观众踊跃,几乎要把戏台挤倒。[4]

  鲁艺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把艺术活动延伸到群众中间。在延安城未遭敌机轰炸以前,每个城门口,都设有鲁艺定期的(一般是两周一换)大型“街头画报”,鲁艺迁到桥儿沟以后,又在桥儿沟街道上设立了一个“桥儿沟画报”。有时,则利用农村集市、驴马大会,或其他群众集中的场所,举办流动画展。[5]

  王震之率鲁艺实验剧团去太行山工作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谈到建立抗日根据地问题时强调,要通过组织自卫军和游击队来发动广大民众的抗日斗争,并从这种斗争中去组织民众团体;无论是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儿童、商人、自由职业者,都应将他们组织在各种必要的抗日团体之内。[6]柯仲平于1938年5月创作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并且指示“赶快发表”,不仅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也是鼓励更多的艺术家创作面向第一线工人、农民、抗战将士的好作品。毛泽东后来在与到访延安的平民教育会代表诸述初谈话时强调:政治的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的态度,看你是想和老百姓交朋友还是要站在老百姓的头上压迫他们。只要和他们接近,和他们打成一片,他们自然相信你。……现在边区所实行的,就是这种民主政治。在抗战期间我们发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那何愁没有人上前线,何愁没有钱抗战![7]

  1938年2月25日,延安《新中华报》第4版刊发了孙强的文章《戏剧到农村去》,在文章中,作者生动地描述道:

  我们宣传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群众,尤其是农村里的劳苦大众。但他们的文化水准不高而理解力也较低,所以大众化的戏剧,就要将内容和他们的生活与斗争有联系地反映出来,要接近他们的理解力。为了这样,到农村去做宣传的剧团,应当以写实的、平易的手法反映一些抗战的激烈、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勇战士们的精神、反映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奸淫辱掠的情形、汉奸的阴谋等等。……以目前形势来说,戏剧运动尤应当以农村为中心。到农村去的剧团,应当多写街头剧。因为物质缺乏的农村里没有那些优秀条件的合适的舞台,那么麦场、街上、庙前,都是农村优秀的舞台,演街头剧更来得适合些。

  在当时的边区各县,流行着旧时的山歌、民谣、小调、道情、评弹、秧歌、秦腔……据说民众还听不惯二簧。在一个俱乐部里,要是有人能唱一两段用抗战内容编成的曲子,唱后又能说说笑话,那他就是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了。可惜他们想得到新的秦腔、道情等而现在还得不到![8]后来,特别是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延安的艺术家们组成抗战文艺工作团,深入各个抗日根据地,差不多每一地区,每一群众团体,每一政治机关,每一部队,都要出(油印或石印)一些小报和小册子。墙报可以说是到处都有,而且都相当活泼、充实,成为真正的大众读物。其他如戏剧、歌咏、学校等都很发达。[9]

  当时作为民众娱乐改进会负责人并筹备着民众剧团的柯仲平急切地表示:凡有边区这两个字的团体,它的工作就应向着全边区的大众开展去。现在要召集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和一部分能脱离生产的团员来组织职业化的民众剧团,虽经过种种筹备上的困难,现在,团员还不够,尤其是女团员!(哪一个能唱秦腔的女同志勇敢地来参加这民众剧团,我们将来一定会把大众艺术突击队的荣誉奖章送给她呵!)[10]

  《新中华报》介绍安定县各界欢迎抗大暨战地服务团

  1938年春,由毛泽东倡导并组建的陕甘宁边区文协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出发,奔赴抗战前线。刘白羽等人组成的小分队第一批奔赴晋西北、豫鲁抗战前线,后来他们把从晋察冀根据地带回来的战利品、开展活动的照片、出版物等,于当年7月在延安办了一个展览会,连展7天,每天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11]而由边区文协倡导并发起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自1937年8月成立后,活动有声有色,动员和吸引了延安许多文化团体、机关单位的人员,主动投身于抗战前线的宣传、动员和服务工作中。1938年4月,延安《新中华报》刊发的一篇报道,生动地描述了抗大所组成的一个战地服务团在文化下乡时的活动场景:

  安定县各界,于本月十日上午十时,假南门外中山会场,举行“安定县军政学各界欢迎抗日军政大学暨战地服务团大会”,由本县县长黄著霖主持,到会机关代表及群众三千余人。主席报告开会意义致欢迎词后,即由抗大及战地服务团代表致谢词,并由战地服务团同志进行宣传工作。在会场及街衢各处张贴红绿标语、漫画等,群众情绪十分热烈,抗日救国的空气,活跃于会场。当晚七时由抗大及陕甘宁边区抗敌后援会战地服务团第二队,共同召开“军民联欢大会”,以回答安定各界之欢迎。公演话剧歌舞活报等项目。群众男女老幼参加者不下两千余人,群众对守土抗战之决心与热忱,更加坚决,更为激发云。[12]

  文艺家深入基层演出

  鲍力生撰写的《剧团在村里》一文,也生动地记述了艺术家们顶着烈日、送戏下乡的情景:

  太阳烫火似的燃烧着,同志们额上的汗珠一颗一颗地流着,大伙早就疲倦了。可是在这高山上,实在寻觅不到一个阴凉的地方来休息。领队的同志在高声喊了:“同志们,加油呀!再爬过两个山坡就是村子,我们在那里休息吧!”大伙随声附和了:“加油呀!加油呀!”[13]

  受广大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家们来了!

  注解: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65页。

  [2] 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成立经过,《新中华报》,1938年5月25日,第3版。

  [3] [4] 柯仲平:生长着的民众剧团,《新中华报》,1938年10月25日,第4版。

  [5] 陈叔亮:新的生活 新的创造 新的风格,艾克恩编:《延安艺术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48页。

  [6] 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24页。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77页。

  [8] [10] 柯仲平:文化下乡去的一个实际问题,《新中华报》,1938年8月30日,第4版。

  [9] 林山:送文化食粮与文化干部到前线去,《新中华报》,1938年8月30日,第4版。

  [11] 雷烨:谈边区文化工作的发展和现状,《抗敌报》,1939年1月18日。

  [12] 安定县各界欢迎抗大暨战务团,《新中华报》,1938年4月30日,第3版。

  [13] 鲍力生:剧团在村里,《新中华报》,1938年7月3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