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打出我们的游击战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游击战争是能够建立其主动权的,针对敌人的弱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入手,一是放手争取广大的活动地区,二是放手争取千百万人民的拥护,三是采取正确的策略方针。

  抗日战争进入1938年,面对敌强我弱,特别是具有强大战争机器的日本军国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开展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发动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和党的工作问题给山东省委的指示》,明确指出:

  目前省委工作的布置,应注意即使山东完全变为日寇占领区域,还能使我们的党坚持在山东,发动群众,组织游击战争,保存党的力量,坚持与日寇进行长期的斗争。……应着重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1]

  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麓

  显然,中国共产党已经清晰地判断出必须依靠广泛持久的游击战争,才能最终赢得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的胜利的正确路径。关于如何开展游击战争,怎样认识游击战争等问题,当时许多党和军队的领导人都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如朱德《实行对日抗战》、王若飞《华北游击战争的开展》、彭德怀《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先决问题》、刘少奇《关于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政策问题》、郭化若《抗日游击战争战术上的基本方针》、陈伯钧《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周恩来《怎样进行持久抗战》等,都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

  1938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合众国际社记者王公达时说:

  从(山西的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这些区域看来,中国失去的不过是几条铁路及若干城市而已,其他并没有失掉。这一实例给全国以具体的证明:只要到处采用这种办法,敌人是无法灭亡中国的。这是将来举行反攻、收复失地的有力基础之一。[2]

  根据毛泽东提出的战略,八路军各部迅速开赴指定地区。临行前,毛泽东又叮嘱各路指挥员:要像下围棋一样,在敌后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不久,他又做了进一步阐述: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这个问题,提在抗日战争面前,就是一方面在全国军事当局,又一方面在各地的游击战争领导者,均须把在敌后发展游击战争和在一切可能地方建立根据地的任务,放在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把它作为战略任务执行起来。[3]

  八路军部队穿越日军封锁线

  1938年春,毛泽东倾注全部心血撰写了《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特别是在完成并校对《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时,毛泽东专门嘱咐中共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郭化若:“校对须注意,你自己至少校一次”“注意标点符号,不使弄错一个”。[4]显然,《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分量是不一般的,之所以苛刻到不能出现标点符号的错误,自然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准确地阐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1938年5月30日,毛泽东所著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在延安《解放》杂志第40期发表。文章指出:

  由于中国这个大而弱的国家被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由于中国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抗日游击战争主要地不是在内线近距离地直接地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这样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虽然仍处于辅助地位的抗日游击战争,就必须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

  文章详尽分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6个具体战略问题。后来的历史事实也最终证明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与大家耳熟能详的《论持久战》一文,同样是“指导全国抗战的军事理论纲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具体情况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5]。

  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部分著作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对统一和提高全党全军对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抗日游击战争的迅猛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篇文章,曾收入解放社1939年出版的由毛泽东题签的《抗日游击战争的一般问题》一书,作为该书的第7章。

  毛泽东结合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特点,深刻地阐明了游击战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略作用,明确指出必须把游击战争放在战略观点上加以考察,并提出和解决了抗日游击战争一系列具体的战略问题。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科学而详尽地回答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关于为什么要提到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指出:

  抗日的人民军队战斗在长城内外

  中国既不是小国,又不像苏联,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等等一全套的东西都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随之也是残酷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6]

  那么,应该采取些什么方针或原则才能达到保存或发展自己和消灭敌人的目的呢?毛泽东认为:

  总的说来,主要的方针有下列各项:(一)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建立根据地;(四)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向运动战发展;(六)正确的指挥关系。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关于游击战争的主动权问题,毛泽东指出:

  游击战争是能够建立其主动权的,针对敌人的弱点,从三个方面进行入手,一是放手争取广大的活动地区,二是放手争取千百万人民的拥护,三是采取正确的策略方针。这就涉及到游击战争的灵活性问题。必须使游击战争的指导者明白,灵活地使用兵力,是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地位的最重要的手段。根据游击战争的特性,兵力的使用必须按照任务和敌情、地形、居民等条件作灵活的变动,分散、集中和变换,是游击战争灵活使用兵力的三个方法。

  为此,就要高度重视计划性:

  不论是整个游击区的行动或是单个游击部队或游击兵团的行动,事先都应有尽可能的严密的计划,这就是一切行动的预先准备工作。情况的了解,任务的确定,兵力的部署,军事和政治教育的实施,给养的筹划,装备的整理,民众条件的配合等等,都要包括在领导者们的过细考虑、切实执行和检查执行程度的工作之中。没有这个条件,什么主动、灵活、进攻等事,都是不能实现的。

  在毛泽东看来,游击战争和正规战争的配合有战略的、战役的和战斗的三种形式:

  整个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所起的削弱敌人、钳制敌人、妨碍敌人运输的作用,和给予全国正规军和全国人民精神上的鼓励等等,都是战略上配合了正规战争。不但如此,游击战争还有其战役的配合作用。一切处于敌后的游击根据地的领导者们,或临时被派出的游击兵团的领导者们,必须好好地配置自己的力量,各依当时当地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向着敌人最感危害之点和薄弱之点积极地行动起来,达到削弱敌人、钳制敌人、妨碍敌人运输和精神上振奋内线上各个战役作战军之目的,尽其战役配合的责任。战斗的配合,即战场作战的配合,是一切内线战场附近的游击队的任务,这一项当然只限于靠近正规军的游击队,或临时从正规军派出的游击队。在这种场合,游击队应该依正规军首长的指示,担负其所指定的任务,往往是担负钳制部分的敌人,妨碍敌之运输,侦察敌情,充当向导等。

  而根据地问题就成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毛泽东认为,处于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根据地是不能支持的。只有彻底地克服了流寇主义,提出并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才能有利于长期支持的游击战争。而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支抗日的武装部队,并使用这个部队去战胜敌人,发动民众。一切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只有在建立了抗日的武装部队、战胜了敌人、发动了民众这3个基本的条件逐步具备之后,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

  毛泽东还对游击战最终向运动战发展的趋势做出了精辟的论断:

  战争是长期而且残酷,游击战只有向运动战发展才能适应这样的战争。战争既是长期的和残酷的,就能够使游击队受到必要的锻炼,逐渐地变成正规的部队,因而其作战方式也将逐渐地正规化,游击战就变成运动战了。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必须明确地认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才能坚持向运动战发展的方针,并有计划地执行之。

  后来的战争走向证明,正是因为贯彻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正确指导思想,八路军在华北敌占区375个县中的85%的地区发动了游击战争,从而迫使日军将20余万大军分兵把守占领地。由此可见,没有敌后游击战争迫敌大量分兵,就不能瓦解日军的进攻能力,也就不能制止日军的战略进攻,从而就没有敌我战略相持形势的出现。这是抗日战争能由战略防御转移到战略相持的一个重要条件。[7]

  毛泽东关于游击战理论的思想极其深刻。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有许多军事理论家大都从战术的角度,将游击战作为弱者抵抗强敌的一种自然反应,却从来没有一位战略家像毛泽东那样,在20世纪30年代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在与其《论持久战》几乎同时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详尽而透彻地阐明了在抗日战争全过程中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全面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中的具体战略纲领,堪称超群的游击战战略论。[8]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正确地预见了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在国际上必然会出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

  如果我们能在外交上建立太平洋反日阵线,把中国作为一个战略单位,又把苏联及其他可能的国家也各作为一个战略单位,我们就比敌人多了一个包围,形成了一个太平洋的外线作战,可以围剿法西斯日本。这一点在今天当然还没有实际意义,但不是没有这种前途的。

  历史完全证明了这一预见的准确性。须知,这是在中国的全面抗战刚刚进入第二个年头,而距真正被事实证明了的并真正发生了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还有3年多的时间!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

  注解:

  [1]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423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01页。

  [3] 高鹏:《敌后游击战》,团结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80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69页。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513页。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版,第404—438页。下引同。

  [7] 高鹏:《敌后游击战》,团结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27页。

  [8] 高鹏:《敌后游击战》,团结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