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的《论持久战》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作
早在1936年7月,来到陕北的斯诺在与毛泽东的谈话中,提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这个战争的前途会要如何发展?”[1]等问题。毛泽东在对国内外各种形势进行详尽分析的同时,提出了通过持久抗战争取胜利的方针。
193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报告中,再次指出: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同年10月,英国记者贝特兰也向毛泽东提出“如何克服投降主义”[2]等问题,毛泽东同样给予了详尽的回答,认为要克服失败主义情绪,要向人民群众指出胜利的前途,使他们明白失败和困难的暂时性。
抗战前,在国民党的营垒中一直存在着“亡国论”的思潮。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全国抗战开始后,又有所谓“再战必亡”的论调。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就是“亡国论”的突出代表。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的严重失利,也给某些中间阶层和部分民众带来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错误思潮即“速胜论”。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直接出面干涉。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3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台儿庄战役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应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在共产党内虽然没有“亡国论”的市场,但也有的人过于看重国民党二百万正规军的力量,盲目地认为抗战能够速胜。
与持“亡国论”和“速胜论”观点的人不同,在全国抗日阵营中,认识到抗战将是一场持久战的人也有很多,但对如何实行持久抗战,抗日战争究竟如何发展,抗日战争的规律与发展趋势又是如何等,还缺乏冷静深远的思考。
对此做出全面深刻并系统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为了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具体指出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如何争取最后胜利,驳斥“亡国论”“速胜论”的滥调,拨开人们思想上存在的迷雾,坚定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同时也回答国际朋友们存在的疑虑,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总结抗战10个月的经验教训,并集中全党的智慧,于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重要的军事论著。[3]
《论持久战》部分版本
毛泽东首先详尽论述了战争双方的相互矛盾、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观点产生的原因及其错误,进而根据敌我双方互相矛盾着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战争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科学预见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4]
毛泽东着重分析了争取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和相持阶段中敌我斗争的形势,指出:“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毛泽东还指出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并对战争的能动性、战争与政治、战争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以及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在《论持久战》这部军事著作中,毛泽东还以战略家的胸怀和远见卓识,从政治上分析问题、看待军事斗争,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精辟论断,认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深刻地阐明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最后强调: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某部炮兵进行训练
1938年7月,《论持久战》在延安《解放》周刊发表。随后,又由解放社出版了单行本,毛泽东为该书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极大地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念。它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曾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秘书的程思远回忆:
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做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5]
为了扩大《论持久战》的发行范围,周恩来将此书由武汉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成英文。国际友人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毛泽东对《论持久战》英译本十分重视,1939年1月20日,毛泽东为《论持久战》英译本专门作序。这篇序言,后以“抗战与外援的关系”为题,收入《毛泽东文集》第二卷。毛泽东在序言中说:
上海的朋友将我的《论持久战》翻成英文本,我听了当然是高兴的,因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我的这本小书,是一九三八年五月间作的,因为它是论整个中日战争过程的东西,所以它的时间性是长的。至于书中论点是否正确,有过去全部抗战经验为之证实,今后经验也将为之证实。
我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利益,也为了世界利益。中国在困难之中进行战争,但世界各大国间的战争火焰已日益迫近,任何国家欲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6]
《论持久战》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的评价。它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并取得最终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永远焕发着真理的光芒。
注解: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43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82页。
[3]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52页。
[4] 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439—518页,下引同。
[5] 程思远:《我的回忆》,华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31页。
[6] 毛泽东:抗战与外援的关系——《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45—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