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会见卫立煌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卫立煌回来后一连好多个夜晚和我谈延安印象,谈论他对于毛主席的敬佩,谈论延安的盛大欢迎和他在抗大里的演讲,谈论全国青年包括我们亲眼看见的步行千里而来的四川青年,历尽艰难投奔延安,比当年有志青年进黄埔更胜一筹。……他甚至感叹道:“要想战胜日本,救中国,恐怕只有学延安的方法”。
1938年4月17日,毛泽东与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合影
1938年4月16日,古城延安到处都是醒目的标语和旗帜,凡是走到城门口的每个人,都会意识到延安又有重要的活动了。是的,4月17日,延安即将迎来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要迎接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二是陕甘宁边区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要开幕了。
延安城内中央大礼堂(即浸信会基督教堂)
迎接卫立煌将军在当时是一件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在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为了一致对外,共同抗击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以及全国各党派团体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也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后为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朱德担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也因此,卫立煌所在的第二战区在当时被称为“友军”,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以及陕甘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对他们也多有协助。
4月中旬,延安方面获知卫立煌要途经延安,立即进行了认真的接待准备工作。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接待一是要隆重,二是规格要高,因为卫立煌是第一个来延安的战区司令长官一级的高级将领。
为了迎接卫立煌一行,当时找了延安城最好的房子——浸信会基督教堂,作为卫将军的下榻之处。这座教堂坐北朝南,砖瓦结构,内有地板,装饰考究。与此同时,又将延安最好的饭馆——机关合作社,搬到了教堂对面路南的中央组织部招待所。
一番奔忙,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卫立煌一行的到来。
卫立煌是什么人呢?
卫立煌,安徽合肥人。在国民党治理区域,蒋介石以其将领名字命名县名的,只有两例,一个是“经扶县”(原河南新集镇,今河南新县),即以刘峙(字经扶)的名字命名;另一个就是以卫立煌名字命名的“立煌县”。从中可窥见卫立煌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二战区前敌总指挥,令其率嫡系部队十四集团军开进山西。这样一来,由卫立煌指挥的中央军及其他省份的杂牌军,先后达20万兵力。在艰苦的对日鏖战中,卫立煌也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的支持与配合,特别是通过八路军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对日军的平型关大捷,使卫立煌重新认识了共产党、八路军。
西北战地服务团
1938年1月31日(农历春节),卫立煌等人专程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向八路军领导人朱德、彭德怀拜年。总司令部为此召开了隆重的欢迎会,朱德在会上致了辞。会后由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反映抗日内容的文艺节目。卫立煌看后非常欣赏,表示在自己部队里也要组织一个战地服务团,作为学习八路军经验的第一步,还要求朱德给他介绍一些人才。朱德欣然同意。[1]
1938年2月,日军纠集十余万兵力,由太原南下,企图一举攻占山西南部,达到占领整个山西省的目的。卫立煌把他率领的主力部队摆在太岳山区的韩信岭一带,采取阵地战的方法,进行忻口战役之后的第二次阻击战。韩信岭战役进行了十来天,日军正面攻不破卫将军所设的防线,就采取大迂回的办法,从冀南攻入晋东南,继而直扑风陵渡,形成南北包围卫立煌所指挥部队的态势。
卫立煌命令部下化整为零突围,十几个师分成好几路,分别冲出包围圈,到晋南中条山一带集结。而卫立煌本人和他的总指挥部却遭到日军的阻拦,没能随军突围出去,不得不转移到晋西黄河边上的永和县。4月,卫立煌一行西渡黄河。
延安方面得到卫立煌一行由延水关出发,经延川向着延安而来的消息后,立即行动起来。延安城东门外,部队、机关、学校和各界群众队伍,浩浩荡荡,夹道排列。大小标语,处处可见,一看就是在欢迎重要的客人。
4月17日下午1时左右,卫立煌的车队来了。前面是两辆黑色小汽车,后面依次跟着十几辆大卡车。卡车上满载着总指挥部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个警卫营和一个新成立的战地工作团。卡车队没有停留,沿公路直接向南开去,而两辆黑色小车则停了下来。
卫立煌将军从第一辆车里出来。他中等身材,气宇轩昂。消瘦的脸庞略显战场硝烟的痕迹,上唇留一撮黑胡髭,双目炯炯,给人以果敢、干练的印象。随同他的有参谋长兼第九军军长郭寄峤、副参谋长文朝藉、交际副官罗香山。
从第二辆小车里走下来的是参谋杜风翥、秘书赵荣声、随从副官张学诚以及卫兵。
十八集团军参谋长滕代远、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司令萧劲光、边区政府副主席高自立等热情地向前迎接。
欢迎队伍也立刻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唢呐声、口号声:
卫副司令长官在前方抗战有功!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这真挚、热烈、隆重的场面,深深感动了卫立煌将军及其随行。
毛泽东当天在凤凰山麓接见了卫立煌将军一行,并设宴隆重招待。交谈中,毛泽东分析了日军的动向,指出目前山西抗战很重要,拖住了日军的“尾巴”,还谈到了国共双方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反对投降主义等问题。[2]
在与卫立煌的交流中,毛泽东谈锋极健,首先谈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继而谈到反对投降主义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国际和国内均有投降主义在活动,这是一种很大的危险,他们绝不能忽视,必须把片面抗战转变为全面抗战。
话题一转,毛泽东针对日军的动向做了全面分析。他认为目前在山西的抗战非常重要,他说:如果不是我们大家都在山西拖住日军的尾巴,日军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夺取潼关,掐断陇海线,就会截断中国和苏联的国际路线,进一步压迫中国投降。根据我们的判断,最近日军很可能要进占徐州……卫立煌听后极感钦佩。
毛泽东接着谈到八路军深入敌后,尚存在很多困难,最突出的是弹药消耗很大,特别是医药卫生器材缺乏,希望卫立煌能帮助呼吁解决。卫立煌表示一定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中午,毛泽东专门设宴招待卫立煌一行。边区交际处把延安当时所能找到的最好的饭菜全部端上宴席。卫立煌虽然高官厚禄,往日不乏山珍海味,但自入晋以来,与日军连连苦战,已久不尝佳肴了,在延安见到这么丰盛的饭菜,非常高兴。宴席上,大家谈笑风生,十分融洽。
当天晚上,延安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欢迎卫立煌将军的晚会,延安鲁艺的师生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晚会开到很晚才散。[3]卫立煌一行回到基督教堂,正要就寝,边区交际处工作人员又送上夜餐,有白面馒头、大米稀饭,还有红色的广东香肠。这使卫立煌感动不已,感到延安对他的欢迎是诚心诚意的。
卫立煌原打算第二天一早就走,现在又改变主意了,打算多停留一天,参观抗大和其他地方。
第二天(4月18日)上午,滕代远参谋长、萧劲光司令员、罗瑞卿副校长陪同卫立煌将军参观抗大,卫立煌还给抗大学员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4月19日,卫立煌一行离开延安。
延安之行不久,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名义拨给了八路军一批步枪,以及上百万发子弹和手榴弹等军用物资。[4]
曾担任卫立煌秘书的赵荣声后来回忆:
卫立煌回来后一连好多个夜晚和我谈延安印象,谈论他对于毛主席的敬佩,谈论延安的盛大欢迎和他在抗大里的演讲,谈论全国青年包括我们亲眼看见的步行千里而来的四川青年,历尽艰难投奔延安,比当年有志青年进黄埔更胜一筹。无疑地,可以看出这个国民党上将在思想上已经发生变化,认清延安确实有一股朝气。他甚至感叹道:“要想战胜日本,救中国,恐怕只有学延安的方法。”
有一次,他公开当着他的司令部中的高级官员们对刘毓珩和我说:“你们工作团可以找些抗大的学生来,把延安艰苦奋斗的作风带来有什么不好?”自此以后,卫立煌对于延安出版的书籍杂志看得多些了,不只是看看标题,而且翻阅一部分文章。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叫我陪他细读七月七日发表的毛泽东同志的名著《论持久战》。[5]
注解: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183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64页。
[3] 卫立煌将军道经延安各界举行盛大欢迎晚会,《新中华报》,1938年4月20日,第2版。
[4] 金城:《延安交际处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37页。以上关于卫立煌在延安的活动细节,主要参照该书所记录的相关回忆内容。
[5] 赵荣声:《回忆卫立煌先生》,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1月版,第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