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延安来了个美国兵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卡尔逊发现,延安军民同仇敌忾,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热情极高,中共领导人廉洁、勤奋、一丝不苟,对抗战的前途充满信心,他因此得出结论:中国抗战的希望在延安。

  在众多到访延安的外国友人中,来自美国的埃文思·福代斯·卡尔逊上校是第一位考察抗日根据地的外国军人。

  卡尔逊第一次赴华北敌后时留影

  埃文思·福代斯·卡尔逊(1896—1947),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1937年,卡尔逊第三次来到中国,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卡尔逊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海军武官处任职,他决定作为美国海军的官方观察员[1],在中国内地跟随中国军队徒步旅行,亲眼看看中国是怎样保卫其独立的。

  卡尔逊和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合影

  有一次卡尔逊在前线战壕里采访时,一位战士用流利的英语向他打招呼。得知这名战士毕业于美国的一所大学后,卡尔逊十分震惊。他继续询问:军队里有很多像你这样的人吗?这位战士答道:是有很多。我们的人民正逐步觉醒,如果要国家生存,所有的人都应该把个人的抱负放在次要地位,为共同的利益而工作。这段简单质朴的对话让卡尔逊感受到,空前的民族灾难已经唤起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被西方人视为停滞、孱弱和一盘散沙的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这让卡尔逊感到兴奋,他决定亲自到北方去考察八路军的作战方法和理论。[2]

  1937年12月15日,卡尔逊来到山西洪洞县附近的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亲自到门口迎接,并告诉他:你可以接触我们的干部和战士,你可以向他们提出你想知道的所有问题,你完全可以自由行动。之后,卡尔逊广泛接触八路军官兵和老百姓。[3]12月24日,卡尔逊写信告知罗斯福自己西北之行的真实目的及所看到的八路军情况,他说:

  我告诉过您,我来这里是视察过去中国的红军,因为我认为那是中国最完整的政治团体,而且因为这支军队创造出了一种与中国其他军事力量所使用的不同的战术,这种战术对外国军队确实也是陌生的……

  一周来我到过八路军总部,与朱德总司令、任弼时政委、左权参谋长和一些人有过非正式的交谈。朱德是个仁慈的人,单纯、直率、诚恳。他凡事实事求是。他很谦虚,不出头露面。然而在军事问题上他从不含糊。他有格兰特式的坚忍不拔精神和李式的和蔼可亲态度(美国南北战争中,格兰特是北军司令,后成为美国第十八任总统;罗伯特·李是南军司令)……

  这支部队有三个师,部署在向东和向南通过五台山进入河北西部的山西和察哈尔西北交界线上,他们在日本人背后和两翼作战。他们交叉袭击日本人的交通线。眼下在五台山地区活动的部队受到日本人的包围。另外还有日本人的几路机动纵队从河北西部进入该地区。但是八路军像条鳗鱼,在日本部队中间频频游动,神出鬼没。也许最好将它比作一窝大黄蜂,骚扰着一头大象。他们打打就走,切断交通线,夜晚频繁出击,使他们的对手夜不安宁。我真是相信,那位日本军官在他日记中写的:“八路军使我头痛。”[4]

  1938年1月29日,卡尔逊来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河北阜平,迎接他的是由聂荣臻亲自率领的边区政府领导、军政学校学员和根据地热情的抗日军民。在聂荣臻陪同下,卡尔逊参观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建设情况。经过这次长达50多天的考察,卡尔逊认为:对八路军内幕生活的简短调查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新的潜力。依我看,对日本的现代战争机器的挑战,这就是答案。

  1938年4月底,卡尔逊又开始了绥远和山东之行,这次行程2400公里。白求恩的助手琼·尤恩护士曾回忆1938年春与卡尔逊在西安相遇并在延安一起活动的情况:

  在西安宾馆,我遇见了埃文思·福代斯·卡尔逊上校,美国驻华使馆的海军武官。……他是准备去绥远会见马占山,得跟我一道先到延安,然后再北上渡黄河。

  我回到延安窑洞,却发现那儿已被好心的大夫们洗劫一空,连我的食物也不放过。我还没来得及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卡尔逊就建议我们一起去参加五一节的庆祝活动,因为谁知道我们以后什么时候才能再看到中国的五一节。……庆祝会上,毛主席对群众做了足足三小时的讲话,参谋长向比赛获胜的队发了奖,卡尔逊上校也滔滔不绝地做了一小时的演说。然后是聚餐,学员和战士们盛情地频频向卡尔逊和我敬酒、夹菜。晚上,又看了一部苏联片《假如明天发生战争》。……看完电影,马(海德)大夫又邀请卡尔逊和我到他的窑洞去喝咖啡,借此向我说明一下为什么我的东西会不见了……

  马海德最后通知我,我将与卡尔逊上校一起继续北上。[5]

  1938年5月,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负责人林伯渠的安排下,卡尔逊来到延安。5月5日晚,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里会见了卡尔逊,谈话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6]谈话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欧洲和美国的政治形势、各个时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宗教对社会的影响等。关于抗日战争,毛泽东说:只要人民有志气忍受困难,有决心继续抵抗,中国就不会垮台。中国像一个容量一加仑的细颈瓶,而日本灌进了半品脱水(笔者注:一品脱等于八分之一加仑)。它的部队进占一地方,我们转向另一地方;他们追击,我们就后退。日本兵力不足,无法占领全部中国,只要人民决心继续抵抗,它就无法用政治手段控制。他说:有几种围困。日本在五台山包围我们,围困我们。但我们有另一种围困,比如日本在太原驻守,太原的东北是聂荣臻的部队,西北是贺龙的部队,林彪的部队在西南,朱德的部队在东南。日军在山西一出动就会撞上我们的巡逻队。正像山西是华北的战略锁钥一样,五台地区也是山西的锁钥,我们占领五台山,日本人就不能控制山西。另一种围困应是美国、苏联同中国一道围困日本,这将是一种国际的围困。卡尔逊认为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就会参战。毛泽东认为英国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而打仗。

  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麓会见卡尔逊

  通过这次交谈,卡尔逊对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谦虚的、和善的、寂寞的天才,在黑沉沉的夜里,在这里奋斗着,为他的人民寻求和平、公正的生活。在延安的半个多月内,卡尔逊还拜访了张闻天、萧劲光等共产党和八路军领导人,考察延安军民的军事训练,走访一些机关、学校和群众团体,并拍摄了许多反映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照片。在广泛的接触中,卡尔逊发现,延安军民同仇敌忾,老百姓支援前线的热情极高,中共领导人廉洁、勤奋、一丝不苟,对抗战的前途充满信心,他因此得出结论:中国抗战的希望在延安。延安的同志友爱同八路军一样。到处是和蔼可亲,无拘无束,其诚实和坦率很吸引人,使人耳目一新。[7]

  1938年春,陕甘宁边区文协和八路军总政治部共同组织了一个文艺工作组,深入华北敌后,开展文艺工作。[8]这个组的成员有刘白羽、欧阳山尊、汪洋、金肇野、林山5人,刘白羽担任组长。刘白羽后来回忆:

  毛泽东1938年5月9日写给卡尔逊的信

  那是1938年,延安一个春寒料峭的五月之夜,毛泽东同志派一个警卫员提着马灯把我找到他凤凰山下的寓所,对我说:“你不是想到敌后去吗?现在有一个叫卡尔逊的美国人要到华北游击区去,你组织几个人陪同他一道去。”是的,人生中一个重大事件,往往就这样轻易决定了。于是,被卡尔逊叫作五个“小伙子”的——欧阳山尊、汪洋、金肇野、林山和我,从此,和卡尔逊——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事观察家这个老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这个朴实而又聪慧的美国人曾经怎样用疑问的眼光打量过我们这几个陌生人,而且问:“你们一天能走30公里吗?”但是,在后来的从5月到8月的80多个日夜里,我们冒着弹火硝烟、急风骤雨,冲过三道日军封锁线,我们性命相依,生死与共,几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心灵之间交织出深厚的战斗友谊。[9]

  1938年5月9日,毛泽东给卡尔逊写了一封信:

  卡尔逊先生:

  多谢你送给的烟!现有一文艺工作团与先生六个人同行,先生的工作可从他们得到些便利,他们的工作也请先生给以可能的助力。主任刘白羽先生来见,请接洽,你要的翻译也由刘先生负责物色。

  敬礼!

  毛泽东

  五月九日

  5月15日,文艺工作组离开延安,卡尔逊与之同行,欧阳山尊担任他的翻译。欧阳山尊在当时的日记中记录了与卡尔逊前往华北之行的情况。

  5月15日 晴 风

  破晓就起来了,早餐后就到卡尔逊处,跟他约好在招待所前会齐,一同搭车。七点半大家都到了招待所,可是车站上一问,因为车坏了正在赶修,要十点钟以后才能启行。于是大家到隔壁潘奇处稍事休息,以消磨这两个多钟头的时光。十点二十分车修好了,大家匆匆地将极简单的行李搬上了车以后,车就开了,小别了延安!此次同行除我们五人与卡尔逊外,还有加拿大女医生金青莲(Jean Ewen)女士,她到绥德以后就要跟我们分道,她是到五台去做卫生事业的。她高高的个儿,说得一口很好的国语,比真正“中国人”林山的中国话要强得多。听说她父亲还是一个共产党员,现在还在加拿大过着监狱生活。

  6月26日 晴 雨

  我和卡尔逊先到目的地金刚塘古佛寺,群众队伍已在等着欢迎。与聂荣臻同志见面,谈了很久,后面的人才到。吃了饭,卡尔逊、白羽和我与聂荣臻同志谈话,谈到路线,谈到卡尔逊今年首次离五台后几个月间的情况。卡尔逊说自从他公开发表了他的首次访问后,日本曾将此事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理由是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家不应到日军后方去旅行。卡尔逊当时却要美国大使向日本当局说,“假使不愿意的话,尽可以用武力把他驱逐出去”。

  卡尔逊上一次完成五台之行回武汉后,还是做了一些统战工作。有些怀疑国共合作前途的国民党人,经和他谈话后,过了些日子,亲自告诉他,对共产党有了相当的了解。[10]

  在纪念埃文思·福代斯·卡尔逊百岁诞辰之际,已经是耄耋之年的欧阳山尊回忆起当年与卡尔逊一起在山东的情景:

  1938年,卡尔逊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38年7月中旬,我们抵达了山东的临清,这里有驻军八路军一个团……隔了一天,八路军宴请卡尔逊和沈鸿烈(时任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作陪的是当地各抗日群众团体的干部们,席间大家互相邀请唱歌,我和汪洋唱了抗战歌曲,卡尔逊也高兴地唱了美国民歌,还吹了口琴。

  我们继续南行,到了河南省境内……渡过泛滥的黄河抵达郑州,我们三个人要从这里返回延安,而卡尔逊则要去武汉,我们送他到车站,彼此互道珍重,含着依依惜别的热泪合唱《游击队歌》:“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火车开动了,我们长久地挥动着告别的手。那是1938年8月6日。

  在为期三个月和3000余公里的行程中,埃文思·福·卡尔逊和我们建立了真挚牢固的情谊……[11]

  1937年底和1938年,卡尔逊通过两次敌后抗日根据地之行,考察了八路军的组织建设、思想作风、政治工作、官兵关系、军民关系以及敌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民兵建设等,丰富了见闻,对抗日根据地也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从内心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产生了敬佩之情,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1938年8月16日,他给挚友埃德加·斯诺写信道:

  您知道我是多么感激您给我打开了通往共产党地区的大门。我第一次去那里的旅行是一次启蒙经验,是给了我生命中新的追求目标的一次旅行。

  1938年,卡尔逊与聂荣臻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我见到了八路军的大多数指挥官,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陈赓、徐海东、贺龙和林彪。他们干将真不少。您知道我对八路军的看法。世界上再也找不到那样一支军队。它的成功有多种因素,但基本的一条是给每个人灌输要有正直为人的愿望和有高度的责任感。这样,结合轻视物质的东西,甘愿个人隐姓埋名,做出牺牲,这就使一个人有了一种精神基础,能克服碰到的一切物质上的困难。[12]

  在致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信中,卡尔逊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八路军:

  他们的信念和训练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必须正直为人,而且人总是应该去做那些正直的事。他们以乐于服务的精神谆谆教诲他们的“弟子”。在部队进行的所谓“政治训练”,目的是让士兵有自愿服务的精神。领导(军官们)教育战士(应征入伍的士兵)要有信心,而且不断向他们说明形势,为什么要采取某种行动,等等。在战斗前,把士兵们集合起来,向他们说明军事情况,还告诉他们胜利的可能性有多大,战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其结果是领导和战士互相理解,结成一气。正是这种理解,加上服务精神和做正确的事,使得这支军队十年来击败了更为强大的国民党部队,也使这支军队能战胜日本人,而中国尚没有其他部队能做到这样。[13]

  卡尔逊著《中国的双星》

  考察结束后,卡尔逊在美国《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上发表了多篇报道八路军的文章,他也因此受到美国海军部的警告,卡尔逊为此选择了主动辞职。1938年12月底,脱下军装的卡尔逊回到旧金山。他不仅积极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事业奔走游说,介绍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还写出了《中国的军队》和《中国的双星》两本书,真实记录了他在中国各战场考察的情况,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中国的试管”,并在书中预言“中国共产党必将在中国取得胜利”,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卡尔逊再次得到任命,重返美国海军陆战队。他把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术应用于对日军的战斗中并取得巨大成功。[14]1944年,卡尔逊在塞班岛战役中负伤,1946年,以准将军衔退役。1947年5月27日,卡尔逊因心脏病溘然辞世,年仅51岁。

  注解:

  [1] 还有一说是卡尔逊是罗斯福总统派驻中国的秘密观察员。1937年夏奉命来华之时,罗斯福总统请他将在中国所见所闻连同他本人的见解,可直接写信报告总统。引自[美]米契尔·布赖克福特:《卡尔逊与中国 美国人的军官,八路军的朋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12月版,第149页。

  [2] [3] 方华:第一位到访抗日根据地的外国军事观察家,《中国档案报》,2013年9月26日,总第2514期,第3版。

  [4] 埃文思·福·卡尔逊致罗斯福总统的第四封信(1937年12月24日),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编:《中国之友卡尔逊:纪念埃文思·福·卡尔逊诞辰一百周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39、41、44页。

  [5] 琼·尤恩:《中国——我的第二故乡1933-1939》,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101—103页。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66页。

  [7] 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局联合主办《红星照耀中国——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展室资料。

  [8] 1938年5月15日,文艺工作组离开延安,经晋西北、晋察冀、冀中、冀南、鲁西北、豫西北直至郑州,再由郑州返回延安,行程6000余里,历时90多天。

  [9] 刘白羽:一个崇高的美国人——埃文思·福·卡尔逊,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编:《中国之友卡尔逊:纪念埃文思·福·卡尔逊诞辰一百周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2—13页。

  [10] 欧阳山尊:三月日记——陪同埃文思·福·卡尔逊巡行华北敌后,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编:《中国之友卡尔逊:纪念埃文思·福·卡尔逊诞辰一百周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21、193页。

  [11] 欧阳山尊:建立在真诚、平等基础上的友谊——纪念埃文思·福·卡尔逊百岁诞辰,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编:《中国之友卡尔逊:纪念埃文思·福·卡尔逊诞辰一百周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115、117页。

  [12] 埃文思·福·卡尔逊致埃德加·斯诺的第一封信(1938年8月16日),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编:《中国之友卡尔逊:纪念埃文思·福·卡尔逊诞辰一百周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98—99页。

  [13] 埃文思·福·卡尔逊致罗斯福总统的信,《光明日报》,2014年8月30日,第7版。

  [14] 1946年6月10日斯诺在美国《礼拜六晚报》周刊撰文写道:不久之后,我们进行了战争(按:指日本挑起的与美国之间的太平洋战争),他(指卡尔逊)就得到了应用他所学到的东西的机会。他被委任来组织和训练经过选拔出来的每股青年队伍以担任特殊战术任务。他公开说他把得自中国游击队的许多思想融会变通起来。由这个康涅狄格州牧师的儿子所领导的海军陆战突击队,现在喊着中国人的呼声在太平洋迈进。(E·斯诺:《六千万被忘掉了的同盟者》,《解放日报》,1944年8月17、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