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娃娃们的保育院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我在天上喊口号,

  吓得鬼子蒙耳朵。

  我在天上撒泡尿,

  淹死鬼子几百个!

  ——延安保育院儿歌

  随着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各项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也就提上了边区政府的议事日程。

  1938年5月5日,边区政府民政厅发布了《陕甘宁边区机关托儿所章程》。《章程》指出:边区机关托儿所以“保护边区各机关、学校脱离生产或尚在学习的女干部的男、女小孩为宗旨”,并对托儿所组织及人员的任命、职权、保育员、医生、入托对象、入托手续、经费等事项,做了详细规定。

  两个月前,即同年3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7月4日,由宋庆龄、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发起,在延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总会陕甘宁边区分会”。7月5日,边区保育分会举行第一次理事会,选出11人作为常务理事,推选杨芝芳为会长。会议明确指出,边区战时儿童保育会,受中共中央妇女委员会领导,并决定以延安市托儿所(原由民政厅管理)为基础,立即着手筹建保育院,直属于保育会。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第一保育院

  延安市托儿所改称“儿童保育院”后,保育院分为两班:(一)婴儿班,收容原来托儿所内三岁以下六个月以上的婴孩,原有十二名,扩充到二十名。(二)幼稚班,收容三岁到六岁的孩童,初步计划名额三十名。[1]

  1938年10月2日,延安举行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陕甘宁边区分会第一保育院”成立大会。丑子冈任代理院长,院址设在延安南门外柳林子。保育院开学典礼场面极为热烈,前来出席典礼的来宾有数百人。毛泽东为边区儿童保育院成立纪念题词“儿童万岁”。保育院连续开放了三天,每天参观者有百余人。[2]

  此前几天,延安《新中华报》还报道了边区儿童保育院的筹备情况,并刊发了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成立特刊,[3]其中《边区战时儿童保育第一院概况》一文,非常详细地介绍了保育院成立及运行的情况:

  一、创立经过

  ……最可为全国儿童庆幸的,是国民政府在武汉创办战时儿童保育会,收容敌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儿童,指示边区成立保育分会,领导保育院迅速成立。边区保育会于七月四日正式成立,决定把托儿所改为保育院,更加扩大起来。这就是保育院的前身和产生。

  二、经费概况

  (一)政府方面:自九月份起由边区政府发起给经常费一百元,开办费二百元。

  (二)募捐方面:由各机关热心儿童工作的同志及毛泽东同志、朱总司令、项英副军长等捐助了七百余元。

  (三)私人方面:每个儿童入院,每月有私人津贴,幼稚生每月三元,婴儿每月五元。

  此次开办除接受过托儿所建筑及购置各物等估计约一千余元外,建筑添置用去八百多元,一切设备,为经济所限只能这样简单和粗陋。

  三、院址

  托儿所决定改组为保育院后计划先容纳五十名儿童,旧地(延安城南七里铺)本来狭小,可是依山面水,空气清鲜,人家少,既适合儿童卫生,又传染不到不良习惯,便决心把旧地稍加修理添置,计建幼稚生教室、厕所及修理办公室等房屋数间。

  四、组织

  保育院自正副院长以下设总务部(一人)、医务部(一人)、生活指导员(一人)、幼稚教师(四人)、保育教师(十人)。

  五、儿童的生活

  (一)衣:除婴儿之被褥尿布外,一切完全自备。但有特殊情形者(如父母在前线或不在此地,以及为革命而牺牲者)公家可以代募和添置。

  (二)食:幼稚生因年龄较大,每日三餐,加点心一次。婴儿科每日四次,六个月至八个月完全乳粉,八个月至一岁,逐月增加流动性的食物,减少乳粉,至十二个月断清乳粉。较大之孩子在每餐之后必喝开水一次。

  (三)住:按理,每个儿童,该有一只木床。但因限于经济,除婴儿科全有木床外,幼稚生只有两只木床,余下都住炕上。

  六、儿童的卫生

  (一)洗澡:现在因天气渐冷,每星期减为两次,洗澡时换衣一次。

  (二)消毒:所有衣物,每星期用蒸汽法消毒一次,以免互相传染,被褥每星期晒一次。

  (三)日光浴:每天早餐后,九至十时晒太阳一小时。

  (四)诊察:每日早晚试体温一次,各保育员在下午二时内必须考察每个儿童的大小便次数、多少和厚薄。

  (五)水:每天喝四次开水。

  七、儿童的教育

  按儿童的年龄及发育情形,给以适当之教育(如婴儿之学习说话,坐卧走立等),幼稚生的教育,除在日常行动中订正其不良习惯外,另有游戏歌唱等。

  八、工作概况

  (一)院长:负推动全院工作人员之责。

  (二)保育员:分为三班,每班一人,分上午、下午、夜工作,每人八小时,白日班负责管理吃饭洗换教育等,夜班专门照料孩子撒尿盖被等工作。

  (三)总务:管理全院杂务。

  (四)医务:每日诊查各个儿童体温、脉搏,儿童如有失常现象,即刻医治。并负训练保育员医学常识之责。

  (五)幼稚教师:负全体幼稚生全责,每日一人早班,一人晚班,轮流担负。

  陕甘宁边区保育分会战时儿童保育院公启

  保育院儿童合影

  在当时,由于经济的困难和物质条件的限制,边区一开始还不能举办大规模的保育院,来收容成千上万在战区亟待救济的受难儿童。边区有着千百万个抗战的将士在前方,有着无数努力救国工作的男女同志。为鼓励抗战将士上前线,为着解放一部分女同志有儿童的负担,只能成立一个这样小小的保育院,收容着抗日军人家属及工作干部的子女,一共五十个六岁以下的婴孩。而横在当时举办者面前的,除了经济的困难外,医务人才和专门保育工作人员也十分缺乏。按照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分会的设想,如果条件成熟,未来还将成立一个收容五百名儿童的更大的保育院。[4]

  据曾在延安成长的“延安娃”钱泓回忆,他的母亲史平曾担任延安保育院保教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母亲和他的父亲钱江教给他一首当时保育院唱的儿歌,内容如下:

  昨天晚上做个梦,

  梦见我在天上飞。

  飞呀飞,

  一飞飞到大前线。

  大前线鬼子多,

  到处杀人又放火。

  我在天上喊口号,

  吓得鬼子蒙耳朵。

  我在天上撒泡尿,

  淹死鬼子几百个![5]

  延安《新中华报》还刊发了边区妇联对战时儿童保育院的介绍:

  战时儿童保育院,好像一个巨大的兵工厂,造成无数锋利的枪炮,杀日本鬼子。

  战时儿童保育院,像是烧砖的窑,烧成一颗颗坚实的砖,好建筑,新中国,那座独立自由幸福的房子。

  战时儿童保育院,要收容大批的儿童,失散了爹妈的孤儿,英勇将士们的子女;还要去抢救,在敌人血口下,残喘哭泣的孩子。

  战时儿童保育院,正向战争的祖国,高呼:“战士们,你们安心作战吧!你们的子女,我们来保育。母亲们,你们安心工作吧!孩子的哭声再不打扰你们工作的心思。亲爱的祖国,不要担心你们的后代吧!你们的希望与未来,有我们保护,有我们教育。”

  战时儿童保育院,郑重地向祖国宣誓:“我们要用我们的生命保护,用我们的鲜血教育中国的后代,长成新中国刚健的战士。”

  边区妇女联合会

  九月二十五日[6]

  保育院第一任院长李之光与孩子们

  1938年初以来,边区河防沿线常会遭到日军的炮弹轰炸。为了防备日军空袭,保证孩子们的安全,1938年11月10日,保育院迁往延安以北80里的安塞县小草峪村。延安《新中华报》对此专门做了报道,希望大家不要挂念:

  许多人关怀着,特别是做父母的挂念着,养育在保育院里的小宝宝。他们在搬家途中受到什么困难了没有呢?现在的生活好不好呢?

  很幸运的,在敌机来延轰炸的前几天就离开了延安,但这一批活泼的小天使怎么能走几十里路呢?首先延安市政府就帮助动员了四十名自卫军做担架队,每一副担架内睡四个幼儿或六个婴儿,每一副担架由一个保姆照管一切。延市南区政府并动员了五十头驴子来帮助搬运他们的一切东西,途中共宿了两夜,很安全地到了目的地,孩子们也都没有发生什么疾病。尤其是一位保姆郑兰英同志,她以不疲倦的精神帮助担架队一直继续到两天之久,实在是值得述及的。此外保育会主任杨芝芳及李景林同志对这次搬家都尽了莫大的力量。

  现在住的地方还没有布置完毕,但孩子们生活还依旧如常,特意在这里报告给关心保育院的同志们。[7]

  安塞保小礼堂

  1938年底,保育院扩大招收学生,并将边区中学的小学部迁往小草峪与保育院合并。从此,边区第一保育院分为幼稚部和小学部两大部分。保育院成立一周年时,累计接收来自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儿童达300多名。[8]

  注解:

  [1] 托儿所改称儿童保育院,《新中华报》,1938年8月10日,第3版。

  [2] 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成立,《新中华报》,1938年10月5日,第2版。

  [3] 《新中华报》,1938年9月25日,第4版。

  [4] 战时儿童保育院第一院成立了,《新中华报》,1938年9月25日,第4版。

  [5] 延安鲁艺旧址负责人刘妮2009年9月8日对钱泓的访谈记录。

  [6] 战时儿童保育院,《新中华报》,1938年9月25日,第4版。

  [7] 渠波:搬家后的保育院小宝贝安全移入新舍,《新中华报》,1938年12月20日,第4版。

  [8] 齐礼编:《陕甘宁边区实录》,延安解放社,1939年12月版,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