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荣誉军人教导院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长期抗战过程中,多少为国家民族求生存的好儿女在前线上牺牲了,流血了,或者残废了!为了报答他们这种英勇的精神,八路军在云阳和曲子、蟠龙等地都设有教导院的组织,它的性质就是残废军人的休养所和学校。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为了收容在战争中负伤或致残的红军,中央卫生部先后在蟠龙、青化砭、云崖、安河镇及甘肃曲子县等地成立了5个“红军荣誉军人残废医院”。1935年12月,泾阳县安吴堡军人残废医院成立,又称“第五残废医院”。

  毛泽东写给何长工的信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前方新增的伤病员大量拥向延安。如何医治和管理这些为革命流过血、做过贡献的大批抗战志士,成了一件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中共中央决定把原来由政府管理的残废军人管理工作划归军委领导。

  毛泽东专门嘱咐时任八路军(延安、延川)河防司令员的何长工等人尽快拿出筹建“荣誉军人教导院”的方案来,并批示要求把教导院的工作办好。

  1938年2月25日,毛泽东在致何长工的信中表示:要把办好荣誉军人学校的事“积极地当作训练干部去办好。名称拟改为教导院,废止称残废院”。毛泽东在信中写道:

  长工同志:

  1938年12月10日,《新中华报》第4版报道《云阳教导院近况》

  你提的办法,原则上我完全同意,请会同王群同志切实办一办,一定要力改过去错误方针,积极地当作训练干部去办好。名称拟改为教导院,废止称残废院。你为院长兼政治科长,王群为政委兼供给科长,另找一专门的卫生科长,就是你们三个人负总院责任,靠近军委留守处找一二间房子办起事来。不日起始的教导院工作会议好好地开一开,由你主持,王群辅之,我可以来讲一次话。先找富春,滕,萧,谭,莫[1]一商开会要点,即将你拟的东西先行讨论一番。[2]

  在信中,毛泽东特地在“积极地当作训练干部”和“教导院”下画了点,就是强调要把这些为革命立过功、负过伤的部队伤病员,作为未来开辟新领域工作的干部来培养,决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生活照顾,只是照顾他们的伤病或仅仅是疗养而已。所谓“教导院”,题中之义,就是通过学习、教育、培养,不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强才干,掌握新的本领。显然,这也纳入了毛泽东当时一再提到的“大学校”的框架中,只是这所学校有些特殊:其学员是来自于战场上负伤的伤病员、残废军人。

  1938年2月底,在抗日军政大学旁边的一所房子里,召开了教导总院工作会议。八路军总部、卫生部、供给部的领导同志和李富春、滕代远等6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抽调河防司令何长工来延安任总院院长,王群任政委。毛泽东到会并讲话。

  1938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第4版以《云阳教导院近况》为标题,报道了荣誉军人教导院的性质及艰苦耐劳的优良作风:

  长期抗战过程中,多少为国家民族求生存的好儿女在前线上牺牲了,流血了,或者残废了!为了报答他们这种英勇的精神,八路军在云阳和曲子、蟠龙等地都设有教导院的组织,它的性质就是残废军人的休养所和学校。几个教导院当中,以云阳教导院为最好。院中的管理及残废将士的生活均可作为其他教导院的模范。首先在组织方面讲,虽然是休养的所在,而军事的作风还充分地存在,院的最高行政机关是院部,底下有七个分所,除院长院委之外,还有分所长与政指(笔者按:即政治指导员)。全体休养员六百五十四名按军队组织编为连、排、班,连、排、班长均由民主选出。经常地学习,上政治课,以统一战线问题为材料,课外分组讨论,由组长做结论,不能解决的问题,请院首长来解答;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休养员,特别注重于识字课,有初进院不识字的人,不久也可写写稿和看报了。

  何长工(右)与王群的合影

  在文化娱乐和日常生活方面,不要看他们是残废了的人,但他们总是活泼愉快的。院部设有总俱乐部,管所有分俱乐部领导的工作,俱乐部里每星期出一次墙报,全体都参加写作。每天早晨要上早操做轻微的运动,呼吸新鲜空气,晚饭后有乒乓球之类的游戏,激烈的运动对他们是不适宜的。此外卫生委员领导院内的卫生工作,伙食委员来管吃饭问题。对于他们,按理说应该特别优待的,可是限于经费,每人每天还只是五分钱菜金。在这种情形下,他们自己种菜、养猪、拾柴以贴补菜钱的不足,处处表现了抗日军人艰苦耐劳的作风,虽然他们现在是残废的人。

  1938年底,何长工调任抗大庆阳分校校长,院长暂由王群兼任。荣誉军人教导总院划归军委卫生部管理。

  荣校学员在上课

  这年冬,毛泽东在杨家岭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把荣誉军人教导院改为荣誉军人学校(简称“荣校”),陕甘宁边区成立总校,各根据地成立荣军分校。这些残废同志政治条件好、觉悟高,就是文化知识水平太低,只要加紧教育,待他们文化水平提高了,还能为党、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在生活待遇和物质发放方面,规定每天由原来的5分钱菜金,提为7分钱(中灶待遇)。发衣服时先前方、后伤病员、再到荣军同志,最后是后方工作人员。会议任命王群为荣誉军人总校校长兼政委。

  1939年春,荣校校址迁至关中地区陕北公学驻地看花宫。陕公校长成仿吾帮助荣校配备了教员及教务处全部职员。1939年5月l日,荣校正式成立并开始上课。

  由于荣校学员的特殊性,荣校的工作也具有两重性,既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从悲观失望或以功臣自居的错误思想中转变过来,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又要上好文化课,由休养转为积极学习,直至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为此,荣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针:

  一、使荣誉军人自战场下来以后能得到适当的休养;

  二、使轻伤者能于休养恢复体力后重上战场;

  三、对于能学的技艺者,经一定的教育培养后出校可担任后方的适于身体的工作,继续为国家服务;

  四、重伤、不治之症及老弱者,因其过去为国致力虽不能再继续服务,也应由公家供给、养老送终。

  下寺湾荣誉军人学校旧址

  荣校开办以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除少数生活不能自理的同志,绝大多数经过几年学习,都从荣校重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1939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为了确保荣校学员的安全,1940年初,中央军委决定把荣校由关中地区迁往延安甘泉县下寺湾。从关中到下寺湾有近千里路,其中还有一段是国民党统治的白区,地形也很复杂,要翻越不少的高山、深沟。有的地方人烟稀少,要找宿营地都很困难,而残废同志的行动更是困难。为此地方党和政府动员群众用牲口和大板车,一个乡一个乡地接力运送了一个多月,于当年五一前顺利迁驻下寺湾。

  荣校校长兼政委王群后来愉快地回忆道:

  那时边区生活虽然苦些,但大家心情很愉快。只知拼命干工作,今天的事决不拖到明天去办,干部私心杂念很少,大家穷得很开心。那时的人,党叫干啥就干啥,没有或很少有跟组织讲价钱和不服从分配的事情发生。[3]

  注解:

  [1] 富春,即李富春,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滕,指滕代远,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萧,指萧劲光,时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谭,指谭政,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莫,指莫文骅,时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政治部主任。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112页。

  [3] 张益龙编:《王群回忆录——革命生涯六十春秋》,广州出版社,2011年11月版,第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