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颂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在东北战场一个宣传队里,一位女青年因吃不了苦而想回家。当她悄悄打好背包走到院子门口时,突然传来队友们那深情的《延安颂》,听到那熟悉亲切的歌声,她好像又回到了火热的战场,心里又激动,又羞愧,含着眼泪回到伙伴中间,和大家一起高唱《延安颂》。大伙都说,是《延安颂》将她给唱回来了。
延安颂
莫 耶 词 郑律成 曲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群众已抬起了头。看!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坚固抗日的阵线,
《延安颂》词作者莫耶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在历史上灿烂辉煌![1]
《延安颂》作为延安时期广为传唱的歌曲,感染和激励了不知多少人。词作者莫耶在接受采访时感叹道:鲁艺音乐家时乐濛就是唱着它从河南奔向延安的;电影演员陈波儿从上海到达延安时,欢迎会上她首先唱的就是这首歌。[2]
《延安颂》歌词的作者莫耶,原名叫陈淑媛,福建安溪南洋归侨,福建厦门大学中文系肄业。1937年秋,她随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到达延安。在延安,改名为莫耶[3],意为宝剑。
不久,莫耶进入抗大第三期三大队学习。1938年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组织上抽调在抗大学习的包括莫耶在内演剧队部分同志到鲁艺戏剧系学习。1938年夏,作家沙汀和何其芳等人从大后方来到延安鲁艺,鲁艺又成立了文学系,莫耶也由戏剧系转入文学系。
莫耶这样回忆《延安颂》的创作经过:
那是(1938年)阳春三月的一个傍晚,她和同学们在延安城里开完群众大会之后,登上山坡,鸟瞰全城,但见夕阳辉耀着巍巍的宝塔,灯火映照着滔滔的延河,欢歌笑语在河谷里荡漾。透过月色,莫耶好像看到千万青年昂首阔步从圣地奔赴抗日前方,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结成了坚固的阵线;好像看到若干年后,延安将载入灿烂的史册,万古流芳。[4]
音乐家郑律成指挥演唱《延安颂》
恰在这时,鲁艺音乐系学员郑律成也与他们随行,面对此情此景,郑律成抑制不住地一把拉起站在自己旁边的莫耶说道:莫耶,真是太美了,你赶快给我写个歌词吧!因为此前莫耶与郑律成合作过,同样是鲁艺学员的莫耶也就毫不推辞,很快把自己的感受抒写下来。郑律成看到莫耶写的歌词,连声称赞:太好了,写得太好了。我马上就谱曲。[5]
几天后,在延安大礼堂举行的一次晚会上,由郑律成和鲁艺女声乐家唐荣枚合作演出了《歌颂延安》,演唱获得极大的成功。唐荣枚后来说:1938年春末,在延安城里礼堂举行的一次晚会上,头一个节目就是由我独唱《歌颂延安》。郑律成弹着曼陀林为我伴奏,并在临结尾处与我合唱下声部。唱完后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在座的毛主席也高兴地鼓着掌。[6]
《延安颂》词作者莫耶回忆:
《歌颂延安》唱出的第二天,党中央宣传部来人要走了这首歌的歌词,几天后鲁艺的秘书长维克多同志拿给我一张铅印的歌篇,歌名已改为《延安颂》。秘书长对我说:“中宣部问对歌名这样改你有什么意见?”我当时就说:“改成《延安颂》好!”[7]
从此,《延安颂》歌曲广为传唱,脍炙人口。曲作者郑律成感慨地说:我没有想到它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延安飞到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直到南洋和东南亚。甚至还流传着关于这首歌引发的真实故事:
抗战胜利以后,在东北战场一个宣传队里,一位女青年因吃不了苦而想回家。当她悄悄打好背包走到院子门口时,突然传来队友们那深情的《延安颂》,听到那熟悉亲切的歌声,她好像又回到了火热的战场,心里又激动,又羞愧,含着眼泪回到伙伴中间,和大家一起高唱《延安颂》。大伙都说,是《延安颂》将她给唱回来了。[8]
注解:
[1] 延安颂,《郑律成歌曲选》,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256—257页。
[2] 李敏杰:莫耶与《延安颂》,《党史博览》,2000年,第10期,第19页。
[3] 古代宝剑名。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奉吴王阖闾命作剑,采集金和铁的精英,三月不能熔化。其妻莫邪乃断发剪爪投入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融化,遂成二剑,阳名干将,阴名莫邪。莫邪亦作莫耶。
[4] 李敏杰:莫耶与《延安颂》,《党史博览》,2000年,第10期,第19页。
[5] 袁成亮:歌曲《延安颂》诞生记,《党史博览》,2008年,第11期,第35页。
[6] 唐荣枚:杜鹃啼血黄土情,艾克恩编:《延安艺术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02页。
[7] 莫耶:《延安颂》的创作和其他,曾刚编:《山高水长:延安音乐回忆录》,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361页。
[8] 袁成亮:歌曲《延安颂》诞生记,《党史博采》,2008年,第11期,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