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歌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从平型关战场打了胜仗来到这里休整的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即将率部队开往前线,他急切地邀请贺绿汀和演剧队到部队去,一个营、一个连地教唱这首歌。杨得志说:“唱会了这首歌就出发。”
游击队歌
贺绿汀 词曲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那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
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1]
……
1938年春,八路军总司令部驻地临汾刘庄的上空,正飘荡着这首激昂的抗战歌声的旋律。参加演唱的是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第一队的全体队员,戏剧艺术家欧阳山尊吹着口哨为他们伴奏,担任指挥的正是这首歌曲的作者贺绿汀。
1938年3月,朱德总司令在山西沁县与八路军高级干部合影
当时,这里正在召开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在会议间歇的晚会上,这首《游击队歌》还是第一次公开演出。台下端坐的是朱德、任弼时、刘伯承、徐向前、贺龙等八路军将士。歌曲最后一个音符刚刚结束,台下就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朱德紧握着贺绿汀的手,由衷地赞扬这首歌“写得好”!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曲从酝酿到完成,也不过短短的一个多月。
“青纱帐”里的游击队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文化界爱国人士积极组织救亡演剧队奔赴内地和华北前线,进行抗战宣传鼓动工作。当时已经是著名音乐家的贺绿汀与欧阳山尊、李丽莲、程默、塞克等爱国艺术家一起于8月21日加入救亡演剧队第一队,从上海出发,一路辗转经过武汉、开封、洛阳、西安等地,11月份到达八路军抗战前线山西临汾。打听到八路军办事处在临汾城西郊的刘庄,于是队员们一致决定到八路军办事处去休整,并为八路军战士演出。
八路军敌后武工队
贺绿汀和队员们到达山西八路军办事处临汾城西八里地刘庄时,办事处主任彭雪枫非常重视从上海来的演剧队队员,对这批文化人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向他们介绍了许多八路军抗战的情况,耐心地回答提问,还组织他们听报告,并给他们送来一批开展游击战的文件资料。贺绿汀当时正在酝酿以八路军游击队为对象,创作一首抗战歌曲。虽然他参加过广州暴动,对战场并不完全陌生,但对八路军运用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还是第一次听到。贺绿汀去八路军总部新成立的炮兵团访问,指战员们告诉他,从陕西出发时还没有炮兵,现在看到的还是从与日军作战中缴获的炮。此时,伴随着一串音乐旋律,他脑海中闪出一段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时间,零碎、片段,但却互有联系的音乐旋律充满他的脑际。在防空洞里,听到敌机哒哒哒的扫射声,激烈的机枪声,化作音乐符号,突然变成了小鼓的节奏,又一串音乐旋律在脑海里浮现出来:“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贺绿汀脑海里闪现着一个个动人的画面:密林里、高岗上、青纱帐、绿水旁……到处都是游击健儿英勇杀敌的身影。
贺绿汀后来回忆创作这首《游击队歌》的情景时说:
记得那时我在临汾躲警报的防空洞里面就开始写《游击队歌》了,大概前前后后写了一个来月,因为里面有许多细节是经过很详细的考虑,从歌本身就可以看到歌词与音乐结合得很密切,把许多政治内容变成艺术形象,是经过很实际的考虑的。节奏、词与曲的关系、曲的组织都是经过比较详细的考虑的。《游击队歌》的词、曲几乎是同时写的。但我总是先有音乐,根据音乐再写歌词。写歌词时也和演剧队员商量过的。[2]
1995年9月,江苏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并在馆内建绿汀亭。图为贺绿汀手书的《游击队歌》歌词碑文
这首歌曲通过音乐的渲染,反映了处在敌后艰苦环境中的游击战士乐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和革命的自豪感。贺绿汀表示:在曲词的结合上,我把不重要的字或衬字全都摆在轻拍上,把重要的字摆在长音或强拍上,根据曲调的节奏变化与旋律线的进行来考虑每一句歌词的具体安排,使歌词与曲调吻合。这样,虽然每一句歌词的长短都不相同,但词与曲的起、迄、问、答完全一致,曲调既充分表达了歌词的意义,唱起来也朗朗上口。[3]
不久,贺绿汀来到八路军部队随营学校,在高高的土台上,贺绿汀先指挥演剧队队员演唱,一打拍子,台下的战士也都跟着唱起来了。这首歌传开后,有的部队就派人骑着马奔几十里路赶来抄谱子。从平型关战场打了胜仗来到这里休整的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即将率部队开往前线,他急切地邀请贺绿汀和演剧队到部队去,一个营、一个连地教唱这首歌。杨得志说:“唱会了这首歌就出发。”部队出发那天,漫天雪花飘舞,战士们一边放声高唱这首抗日战歌,一边雄赳赳气昂昂地迈开整齐的步伐踏着皑皑白雪向前行进。之后,这首歌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全国城乡,甚至在敌占区也广为传唱。
来到中国参加八路军、与中国人民共同抗战的白求恩大夫也非常喜欢这首歌,常常在行军时哼唱。在延安和晋察冀八路军抗日前线采访的美国记者卡尔逊也爱唱这首《游击队歌》,在其所著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袖和八路军抗战历程的《中国的双星》一书中多次提到这首歌,并大段引用它的歌词。
贺绿汀与家人在延安
1938年,刚到延安的戏剧名家阿甲[4],在一次联欢会上,把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创造性地运用京剧的“流水板”唱了出来,激起全场热烈的掌声。阿甲原本是想进抗大学习,准备学好军事后上战场,没想到这次偶尔的临场发挥,竟让他进了新成立的鲁艺实验剧团的京剧小组,也为他的戏剧事业奠定了终身。[5]
1943年8月,贺绿汀来到延安。不久,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礼堂的文艺晚会上,周扬向毛泽东介绍贺绿汀,毛泽东高兴地称赞说: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1947年党中央撤离延安时,毛泽东还关心当时因肺病疗养的贺绿汀:还有个贺绿汀呢,怎么安排的?[6]
有意思的是,毛泽东还在对鲁艺学员的一次讲话中,引述了《游击队歌》的歌词向大家做报告。毛泽东说:你们不久就要奔赴各地,到实际斗争中去,正如你们唱的《游击队歌》中所说的,“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你们不但要在口里唱,而且要实际地去那样做。[7]显然,这首歌,已经深深地印在毛泽东的脑海里了。
注解:
[1] 贺绿汀:游击队歌,《贺绿汀歌曲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版,第37—39页。
[2] 董团、梁茂春:贺绿汀采访录(二),《福建艺术》,2014年,第6期。
[3] 袁成亮:歌曲《游击队歌》诞生始末,《党史博采》,2008年,第7期。
[4] 阿甲,原名符律衡,江苏武进人。1938年春赴延安投奔革命,先后任鲁艺平(京)剧团团长、延安平(京)剧院副院长。
[5] 阿甲:延安京剧活动追忆,艾克恩编:《延安艺术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60页。
[6] 贺绿汀:为人民做事,《上海文学》,1978年12月。
[7] 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