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回首的旧社会经历
书名:
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张秉贵 作者:刘锋
字数:67066
张秉贵出生于1918年12月26日,出生在北京市丰台区。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三个孩子了,他是这家的第四个孩子。父亲是一名售货员,在金山汽水公司工作。一家六口人,全靠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微薄收入养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张秉贵一出生,人们就看见他左侧眉头上方有一颗很大的黑痣。看相的人说,此相男主大贵,于是给他取名“秉贵”。其实按照出生时的情况,家人几乎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不知“贵”从何来,但通过张秉贵这个名字,至少可以看到父母对新生儿的美好期望。张秉贵后来成为令人尊敬的劳模,成为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成为“一团火”精神的奠基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售货传奇。这样看,他完全当得起这个名字,也绝对是“贵”。
散文家吴鲁芹在一篇忆旧文中记述珍珠港事件对他的影响,他慨然言之:“历史上有很多大事,可以影响到一介小民的一生。”对于每个人来说,被放在历史的大环境中,几乎只能随波逐流,很少有机会和所谓的“命运“抗争。张秉贵出生时就赶上了社会的动荡,而这动荡不是在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而是覆盖整个世界。
1918年11月,一场发生在欧洲并波及全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战后的欧洲及国际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大的变化。
在中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6年6月6日,仅仅当了83天总统的袁世凯,在一片反对声中绝望地死去,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时,被称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五四运动,也在孕育之中。
这些看起来非常遥远的事情,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连年的战争,国家的贫瘠使得很多人生活没有保障,政局的动荡加剧了人们的两极分化,贫困的家庭到处都是。
家里孩子多,父亲每个月能挣到的钱有限,张秉贵时时能看到生活的艰难。他是个懂事的孩子,看到父亲母亲的不容易,总想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里的负担。可是他太小了,在那样复杂的社会,父母怎能忍心让一个孩子出去做事。等到张秉贵大一点儿的时候,他就开始为家里做事,7岁时,他出去捡柴、挖野菜;8岁时,他就常常出去“打执事”。
“打执事“是中国北方婚丧嫁娶仪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婚嫁打执事的,是指在花轿前分两行列队,成双行走的人。丧事打执事的,则指举着旗、锣、伞、扇、肃敬回避牌等,在灵前列队行进的人。打执事的大多是几岁到十几岁的失学儿童,打一次执事,可挣得几吊钱。打执事的主家都是有权有钱的人家,他们喜欢讲排场、摆阔气。他们大多对穷人缺乏同情和尊重,也很少怜悯,但也正是这种“习俗”,使不少穷人受益,尽管打执事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多辛苦,但也使很多生活艰难的家庭,靠着孩子“打执事“能得到_点儿钱,补贴家用。
由于打执事的多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这个行业也称“小人行”。丧礼中受雇的小孩,一律头戴假抓髻,身穿白布印花的小短褂,这主要是为了掩盖那些小孩子穿的破衣服。旧中国,很多人家贫困到连一身像样的衣服也没有,为了讨生活,只要能有一点儿报酬,什么样的活儿都肯干。
有一次,张秉贵去“打执事”,因为起得早,顾不上吃饭,母亲就给他装了一块贴饼子。张秉贵怕赶不上,一溜小跑赶路。等休息时,别人都在吃东西,张秉贵找自己的贴饼子,却怎么也找不见。他想来想去,觉得很可能是赶路的时候掉了,自己没有察觉到,没办法只能饿着。别的小孩见张秉贵没有东西吃,想分给他点儿,他却说自己早上吃过饭了。没有吃饭的小秉贵,不肯接受别人的食物。因为他从小就是个要强的孩子,知道别人的食物也不充足,来干这活儿的人,都是生活艰难、迫不得已的,能带点吃的,已经很不容易,自己分了别人的食物,害得人家吃不饱,这样的事情他是不愿意做的。没有吃东西的张秉贵就挨着饿硬挺,执事结束后,他赶紧往家跑。一进村,就看到母亲在门前等他。
不论他出去多久,回来的时候,母亲总在门前等候他,他不知道母亲等候了多久。见到母亲,那些受到的委屈,受过的苦难,仿佛都烟消云散了,他加快步子,跑到母亲身边。
母亲见到跑过来的秉贵,心疼地说:“天都到下午了,你只吃了一个饼子,又走了那么远的路,饿了吧?”
张秉贵小声说:“饼子丢了。”说完,他把刚挣下的钱如数交给了母亲。母亲听到这话,就知道秉贵连一块饼子也没有吃到,看看还在呼呼喘气的秉贵,再看看手里的钱,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他挣点钱想到的是交给家里,这么小的孩子承受这样的压力,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母亲边擦眼泪,边抱了一堆柴火,赶紧给儿子做饭。
张秉贵对这次挨饿的事情记忆深刻,他想为家里多做一些事情,让父母高兴,也让家里生活得到改善。在动荡的社会里,没有几个人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贫苦人家尤其艰难,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个人或家庭,就像汪洋里的一条小船,只能随波逐流,常常面临倾覆的危险。
11岁那年,张秉贵和三哥到天津一家地毯作坊当学徒。那里条件艰苦,他们7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实在没办法,只能侧着身子睡。由于居住条件差,卫生状况不好,人又多,炕上寄生了很多臭虫,他们随手一抹就是一摊血。天气暖和一点儿的时候,他们可以到堆放的毛线上睡,稍稍缓解一下拥挤的状况。
一个11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更重要的是还要干活来养活自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点儿不假。
张秉贵学的是绕毛线,每天不停地绕。绕毛线使他的手被磨制艮粗糙,几根手指上都被勒出了深深的口子,直流血,痛得没办法,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继续绕。即便是这样卖力、这样辛苦地工作,他也没有能干下去。因为他年龄太小,绕的毛线总不达标,被作坊老板撵出了作坊,小小年纪竟然失业了。
没办法,他只能回家。不久,通过关系,他又到崇文门外的一家织布厂当学徒。年岁大了一点儿的张秉贵,表现出了他心灵手巧的一面,尤其是技术活儿,一点就透。他很快就学会了织布,看起来马上会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可是一场大火又使他的生活没有了着落。在临近春节,马上要放假的前一天夜里,工厂着火了,张秉贵再次失业,连他的行李也被大火烧成了灰烬。
经历了两次找工作,两次失业,除学了一点技术之外,张秉贵的身上还留下了挨打的血印和疤痕。
张秉贵的这些经历,发生在百年前,那时候除少数有权有势的人外,大多数贫苦人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穷人的孩子没有机会走进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很小的时候就要讨生活。更为贫穷的人家,生下孩子养不起,不是丢弃,就是送给别人,卖儿卖女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想改变生活的途径,对于穷人家来说并不容易,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怎样,前途在哪里?
幸运的是,张秉贵的父母省吃俭用,让张秉贵读了一点书,尽管不到两年他便辍学了,但这短暂的读书经历对于张秉贵来说已经是十分可贵了,知识的种子播进了张秉贵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