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谈琵琶古曲《平沙落雁》的演奏及意境

书名: 寻源觅真:西安音乐学院平湖派研究文集 作者:任畅 字数:141718

  ●任 畅

  摘 要 琵琶古曲《平沙落雁》是平湖派的优秀传统曲目之一。最早见于华秋苹1818年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最初只有68板。经平湖派传人李芳园发展为七段大曲,流传至今,为人们所喜爱,并成为我国民族音乐艺术财富的瑰宝。《平沙落雁》以其标题鲜明叙述表现手法,运用清新流畅的旋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万里霜天、群雁南归的感人场景。

  关键词 《平沙落雁》;平湖派;演奏意境

  一、阴柔和谐 情景交融

  《平沙落雁》是一首描述自然美的音乐作品,以万木肃杀的秋天,江南水边的一处平沙地为背景,演绎群雁自北国来,栖息沙地后又展翅南飞的动态。动静结合的画面中,既有秋高气爽、大雁鸣叫、振翅高飞的阳刚,又有平沙舒缓、列阵稳行、栖息休整的阴柔,展现出阴柔与阳刚和谐的艺术美。这种自然的美是建立在它的自然属性之上的,大自然赋予了场景特定的阴柔与阳刚的对比:平沙的旷远,长空的无际,远征的少言,休整的恬静,起飞的喧闹,远去的雁影。动与静的对比,大与小的变化,构成一幅连续演绎的雁飞图,使人随着大雁的飞来而注目,随着大雁的飞去而寄情。千里清秋,任雁来去。

  自然美原本是呈现多样性的,多样性来源于人的审美属性。艺术家将自身的情感付诸作品之中,寄寓了事物具体的情感表现。借雁抒情历代不乏其人,大多借其南飞之举,言思亲思故之情,鸿雁传书,回归有时。古人诗词中不乏借雁传书的感慨诗句:“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汉·蔡琰《胡笳十八拍》)“渚清沙白今送君,朔风旅雁高入云。”(清·徐釚《送方尔止还金陵》)“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唐·杜牧《寄远》)“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唐·杜甫《天末怀李白》)“手挥五弦易,月送飞鸿难。”(东晋·顾恺之《世说新语·巧艺》)大多描写雁飞的作品都透出一种秋寒悲冷、家国远去的悲鸿之声;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寄情于物,难表其哀。《平沙落雁》没有将情感表现限定在悲思之中,而是尽可能展示原生态的野性自然美,精心选配了一组生动的景象,来组合成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图像。借助大雁候鸟特定的回飞现象,将其放在江南水边的深秋时节,以天高地旷的大场面,更好地表现雁阵列空、高翔万里的雄姿,从而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乐观之感,一除以往作品中“孤雁寒秋”“哀鸣”的消极悲哀情思。也许正是对大雁万里回归的情操的歌颂,才是《平沙落雁》得以长久流传的真正原因。

  二、形神兼备 美至表面

  一个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好的表现形式,内容必须由形式来完成,形式美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形式美具有自身的规律,一般来讲有对称、均衡、比例、节奏、韵律、整齐一律和多样统一。分析作品《平沙落雁》,我们深感作者的非凡功力和高超的编排手法,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精练的画面组合

  《平沙落雁》由七个段落组成,每一个段落都是一个精练的细节,采用铺叙性描述,从雁北来,落于平沙,到高翔南去,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曾有人质疑李芳园谱中这种冠以小标题的做法限制了演奏者的表现,一定程度上有碍于演奏的再创造。但其实恰恰是小标题的精练提示准确地为演奏提供了再创造的蓝本,成为有源活水。试想如果没有这七个小标题,怎样去理解作品,又怎样使其抒之有理?《平沙落雁》的主体形象是雁,雁来而落,落于平沙,这就是乐曲所限定的场景,围绕这个特定的场景,创作者为我们截取了七个生活的画面,这就是“雁阵横空”“霜天雁叫”“平沙扑翅”“高翔千仞”“衡阳万里”“逐队分飞”“一行归影”。远处的天空只见“雁阵横空”由远及近,不时传来肃杀秋天气氛中的几声“霜天雁叫”;栖息后的群雁又要踏上征程,沙滩上但见“平沙扑翅”;休整后的大雁扑地起飞,展翅冲天,“高翔千仞”;前面的征程还很长,自北国而“衡阳万里”;万里征程仍需群雁高飞,头雁领“逐队分飞”;群雁排阵后逐渐远去“一行归影”。这七个画面既是生活的原型,又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使人感到流畅、自然、和谐、统一。同时画面的合理选配,创造出远近、高低、疏密、闹静强烈的对比,使得自然风光与形象错落有致,相映生辉。标题的精练准确显示了内容的生动自然,使作品亲切感人,自然天成,创造出“有生气,有高致”的艺术境界。

  (二)美化的形象塑造

  形式美的具体化在于提供一定的恰如其分的艺术表述空间。音乐不同于文学作品用具体的指代符号描述形象的动态,也不同于舞蹈可以用拟物化的语汇进行肢体表现,更不同于绘画雕塑直接通过画面空间去展示,音乐是要用流动的音符、变幻的旋律去打造生活的原型,从而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平沙落雁》所表现的是大雁的生活形象,所以必不可少地要模拟大雁的形态。在第二段“霜天雁叫”中,群雁嘎嘎地鸣叫,其中既有独雁的领叫,又有群雁的鸣应,此起彼伏,渲染出群雁鸣叫而至、纷纷落地的场面。在第三段“平沙扑翅”中,雁群鼓翅欲飞,扑地而起,扑扇的羽翼掀起一地沙尘。这两处是唯一采取模拟大雁动态的片段,也是唯一可以在此处发挥的片段。试想无际的万里云空如何表现,无声的飞行如何模拟?所以讲,模拟得精确到位,精则准,多则滥。即便如此,也不是简单的自然声响的模拟,而是运用琵琶演奏的专业技术和指法,通过加工改造提高,使现实本身艺术再现。所呈现的艺术美比自然美、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平沙落雁》的形象塑造,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受,声色俱佳,栩栩如生,又有艺术的美感,空灵飘逸,如梦似幻,充分体现了艺术创作规律,不似无以认识生活,太似则少艺术情趣。《平沙落雁》的模拟之笔是对生活的升华、自然的美化,是再造的艺术绝唱。

  (三)贴切的指法运用

  《平沙落雁》所表现的形式美,还体现在指法的运用上。宋代即有“学得琵琶依约熟,贪按雁沙新曲”(宋·程武《清平乐》)之句。平湖派琵琶大师杨少彝先生在论及《平沙落雁》时指明,“乐曲分段使用了专门的指法,意境美妙,段落中高下远近之分,形象化的描写也比较生动”,道出了乐曲技法安排的妙处。《平沙落雁》兼有文曲武曲的旋律特征,技法上随着乐曲内容的需要而运用,随着乐段的变化而变化,朴实无华,贴切得体。各种指法如动态的摭、分、扫、轮、琶音,静态的打、带、擞音,均有表现。尤其是“霜天雁叫”中大段的夹弹,“平沙扑翅”中摘的使用,“衡阳万里”的摭分与满轮的手法运用,都呈现了色彩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欣赏与演奏

  结合向任鸿翔先生学习此曲时的感受,谈谈弹奏这首乐曲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第一段“雁阵横空”

  引子开始就以奇妙的音响把听众带入了水天一色、秋高气爽的自然景色之中。在整个第一段音乐的处理上,我想,开始左右手都不要离弦太远,要轻轻地触弦,打音、擞音要求轻巧有弹性,分与弹双不宜过分沉重,推拉的幅度也不宜过大。例如:这里速度变化较大,也较难把握,但如果开始稳住慢起,从第一小节的第一拍就注意要稳,第二拍的擞在感觉上似乎快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快,在第二小节的第二拍上稍向上催,音量上稍强一些,至第三小节速度又慢慢地转回,到第六小节速度才开始上板。

  在中,前五小节的律动不大,后三小节音程跳度较大,所以前五小节在音色上空灵,好像隐隐约约传来了大雁的叫声,力度、速度上都要求恬淡、平稳,给人以静的感觉。后三小节则要求实,力度比前面稍强,速度稍快些,给人以动势之感。

  这几小节中,由于内容的需要,音乐处理应力求音质纯正,音色空旷而不虚。特别是对空一弦的控制,右手触弦点要求小,且不能猛,要轻抵,否则就破坏了应有的效果。这样一来,就塑造了一种沧溟空阔、水天一色的美好境界,使人感到音乐的开阔,以至让演奏者和欣赏者的心胸都变得纯净和淡远,深深地陶醉在诗画般的美景中。最后的七小节则应适时注意它的铺垫性和过渡性,以便进入下一段音乐。

  第二段“霜天雁叫”

  这是全曲的核心段,右手只用夹弹。在音程上采用了高音的四度平行,左手用拿按来模拟雁的叫声。杨少彝先生曾说:“这段夹弹要一起坚持到底,中间不能脱气露缝,其关键在于K,食指两个小关节的交错运用能否得法。稍借腕力尚可,臂力则不宜强用。腕臂如过分摇动,其夹弹效果难得真趣。”这段话是经验之谈,不无道理。这段音乐在节奏上1/4、3/4、4/4指的三种节奏交错变换,总是一小节1/4、一小节3/4和一小节4/4。例:音的进行上,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都是三度进行,这里音乐的发展是根据音的进行的高低来处理的。其中也有小小的变化,音色、音量的对比。在第二把位,由于#4的出现,在色彩上应该稍有对比,音乐也好像突然拉开,逐渐向上推去,自然地形成一个小小的高潮。我是这样处理这句音乐的:音乐是,我将#4音稍稍与7音拉开,也就是把#4的时值稍拉长一点,使后面的时值缩短凝聚,实际演奏的效果,节奏也就变成了4 7 7,我觉得这样不仅形象鲜明,音乐更为活跃,而且也有了立体感,音色更加饱满,与前面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具有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气势。这种按拿手法的运用、技巧的安排和节奏上的特点三者的有机结合,造就了音乐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雁的形象也被人格化了。

  第三段“平沙扑翅”

  曲调幽默、风趣,音乐欢快跳跃,旋律起伏,弹奏时应富于想象和情趣,以观察雁群相互追逐嬉戏、千姿百态的风貌,而摘音的运用,目的在于增强欢快的气氛,既有醇厚的生活气息,又有艺术的情趣。

  第四段“高翔千仞”

  旋律缓慢,清淡流畅,使人感到艺术性格的典雅中有抑扬顿挫之变化。静中有回转起伏的律动。音乐开始就缓缓慢入,逐渐入板,听起来有些像散板,在技巧上运用了摘、轮、擞、拉、弹双等手法,使乐曲古朴典雅的旋律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恬静的氛围,听后令人耳目一新。而最后一句节奏自由,由慢渐快,又渐慢、渐弱,为下段起了连接作用。

  第五段“衡阳万里”

  采用了摭分和满轮的手法。摭分的运用使音乐进行上稳健、飘逸,满轮是平湖派演奏手法中很有特点的综合性演奏方法,这种手法本身在演奏上就有一种旋律感和节奏感。因而,我在音乐的处理上更注意音乐的起伏与手法的配合,随着音势的高低,特别是音乐的逻辑性来处理这段音乐。当音乐向上走时,不仅力度要加强,而且可以多轮几根弦,以增加旋律的近下之感,突出旋律声部;反之,音乐向下走减弱时,则可以少轮一些弦,以使旋律声部清晰,使人有高远之感。由于这段音乐速度较慢,再加上这种手法的运用,就会使得音乐轻松、飘逸、对比鲜明。

  第六段、第七段“逐队分飞”“一行归影”

  两个段落都是传统音阶的上下行模进,是同一素材运用不同的演奏手法加以变奏,实是为了使乐曲更加丰满和富于变化。第六段中拂轮尤其形象,它用在每小节的第六拍上,从而把大雁那种整齐地、有规律地逐队分飞的场景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这里关键是拂轮,在音的拂上,拂轮要有音头,且要有内容的力度,具有一种较强的动势感。第七段用摭划的手法,把听众又带回了引子的意境中,在想象中目送群雁飞向远方。速度变化了三次,由慢渐快,左手运用了擞、打音和推拉。但无论速度变化如何,音乐处理和技巧运用都应把特定的环境表现得恰到好处。最后一节用划轻轻地划出四个泛音,使音乐在透明的泛音中结束,仿佛群雁渐渐消失,而人对美的追求却绵绵无尽。

  同其他优秀的音乐艺术遗产一样,《平沙落雁》是一件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不同时代人类真理在思想感情上的闪光,在琵琶演奏技术训练和教学上,也有不可忽视的传承作用,因而,它是有很高艺术审美价值的作品。当然,随着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前进,人们对这一作品的研究和认识也会不断深化,在继承它的传统演奏技术和指法方面,一定也会有新发展,有新突破,取得新的成果。

  大雁年年有过声,“人阵”行行无重影。

  霜天南去春自然,今朝今岁鸣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