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街头上的诗歌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给我一支枪,

  我要上战场。

  国仇家恨千万桩,

  哪个能够再忍让!

  哨 岗

  贺 嘉

  星月照在哨岗,

  刀枪插在肩膀。

  装进子弹,瞄准敌方,

  耳听八方,眼看四方。

  守住我们的家乡,

  守住我们的边疆。

  这是发表在1938年延安《新中华报》上的一首街头诗。短小精悍,文字朴实,却有着强烈的宣传鼓动力量。这也是从1938年开始风靡延安的街头诗歌运动中的典型代表。

  中共中央刚到延安的时候,由于长期的经济和文化落后,这里的文盲率高达90%以上,即使那些参加了革命的八路军战士,许多也都是文盲。如何向包括普通工农分子、八路军战士在内的广大群众用容易理解、看得懂的语言和形式宣传抗战,动员大家积极投入根据地建设,是当时面临的普遍问题。而1937年就组建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自成立伊始,就深入到广大的农村、部队和基层一线,宣传抗战,教育引导广大的民众,并用广大群众喜爱的戏剧、街头诗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深受群众欢迎。

  1938年8月10日,延安《新中华报》第4版刊登《街头诗歌运动宣言》

  利用城市和乡村的街道、墙壁,以诗歌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也就在工作实践中应运而生了。1938年8月7日,边区文协战歌社的柯仲平、林山等人和西北战地服务团战地社的田间、邵子南等人公开倡导街头诗歌运动。他们打着“街头诗歌运动日”的红幅,发布《街头诗歌运动宣言》。

  宣言倡议:在今天开展大众街头诗歌(包括墙头诗)运动,不但要利用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同时也能使诗歌走到真正大众化的道路上去。有名氏、无名氏的诗人们,不要让乡村的一堵墙,路旁的一片岩石,白白地空着,也不要让群众会上的空气呆板沉寂。写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唱吧——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我们要在争取抗战胜利的这一伟大时代中,从全国各地展开伟大的抗战诗歌运动——而街头诗歌运动,我们认为就是使诗歌服务抗战,创造新大众诗歌的一条大道!

  曾在抗大第四期二大队第四队学习的丹辉回忆:

  田间、邵子南等编写的街头诗

  一九三八年八月,有一天早晨,延安城里满街都是街头诗,有用红布、白布写的,一幅幅挂在街当中,也有用红绿纸写的,一张张贴在大街两边的墙上。这是边区文化界抗敌协会和西北战地服务团等联合举办的“街头诗歌运动日”。[1]

  1938年8月10日,延安《新中华报》第4版刊发的一组街头诗

  作为延安街头诗运动最早也是最有力的发起者,号称“呐喊诗人”的柯仲平[2],是典型的具有浪漫气质的文化人,尤其喜好吟诵。1938年,他创作的两首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是陕甘宁边区最早歌颂工农兵的长诗佳作,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延安的街头诗歌运动和诗歌朗诵运动,也就在柯仲平等人的积极倡导和开展下蔚成风气,一时间成为延安乃至陕甘宁边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宣传街头诗歌运动,1938年8月10日延安《新中华报》第4版除刊发《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外,还刊发了一组街头诗歌:

  假使敌人来进攻边区

  田间

  假使敌人来进攻边区,

  我们应该跟着——

  边区的旗帜,

  首长的指挥,

  站到大队里头,

  照毛主席所说:

  “坚持持久战斗!”

  我们向你们敬礼

  ——给过路的战士们

  骆方

  同志们!

  你们是上前方,

  还是调到后方休养?

  同志们!

  你们一定很疲乏了!

  在这儿小店里,草地上,

  喝口水,歇一歇腿!

  同志们!

  我们知道你们的心理,

  打日本鬼子我们很高兴……

  为国家,为民族,

  什么苦痛都乐意。

  同志们!

  祝你们胜利,

  祝你们健康,

  我们等候你们下次来到这里,

  我们向你们敬礼。

  开大会

  余修

  今天是什么日子?

  你看游行的队伍,

  成千成万,

  男的女的,一眼望不到边。

  为了打鬼子,

  老的少的都参加到队伍里来干,

  连七八岁的小娃,

  也举起拳头喊: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儿歌

  史轮

  我拿不动大哥的枪,

  妈妈叫我快成长。

  妈妈说:

  等你大了给你买杆枪,

  那红缨子,

  比大哥的还要长。

  我不会耍二哥的刀,

  爸爸叫我快长高。

  爸爸说:

  等你高了给你打把刀,

  那红绸子,

  比二哥的还要好。

  1938年8月15日,延安《新中华报》第4版刊发的一组街头诗,也很有代表性:

  给我一支枪

  季纯

  给我一支枪,

  我要上战场。

  我的兄弟,

  我的爹娘,

  都惨死成一摊泥浆。

  我的田舍,

  我的家乡,

  也轰炸得一片精光!

  日本人要叫中国国破家亡,

  中国人怎还能痴心妄想!

  给我一支枪,

  我要上战场。

  国仇家恨千万桩,

  哪个能够再忍让!

  小脚婆姨

  刘御

  宝塔山,

  高又高。

  张三娶个女姣姣,

  黑眼睛,

  身段巧,

  可惜一双小脚像辣椒。

  地不会种,

  水不会挑,

  走路风摇腰,

  怕过独木桥,

  鬼子打来更是逃不了!

  关于街头诗歌运动的缘由,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林山在《为什么提倡街头诗》一文中做了说明。他说:

  诗歌大众化,这是没有什么人反对的了,现在问题是怎样才能大众化。

  首先,我以为使诗歌和群众接近,或者说使诗歌深入到群众中去,是解决问题的唯一的办法。不接近大众,不深入大众,而来谈大众化,这都是空话,不能解决问题的。

  我们提倡街头诗(墙头诗),就是要把诗歌贴到街头上,写到街头上,给大众看,给大众读,引起大众对诗歌的爱好,使大众也来写诗,这样,由不断的实践中就可以使诗歌大众化——成为大众的诗歌。

  这是从诗歌创作本身来说的。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们认为目前一切应该服务于抗战,诗歌当然也是一样。而要达到这目的,就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街头诗就是诗歌的新形式之一种,这形式在目前因印刷困难,纸张缺乏,出诗集的不容易,已成为客观环境的迫切的要求。

  上面两点,就是我们提倡街头诗的理由。[3]

  关于“街头诗在战地”的作用,林山也做了阐述:

  上面已经说了,因为印刷困难,纸张缺乏等原因,街头诗这新的形式已成为环境的迫切的要求。

  在战地,这要求就更加迫切了。

  陕北、晋西北一带(我最近曾到那一带走过),街头或路边石崖上,已有许多街头诗出现,虽然很幼稚,不完整,但终应该说它是诗,因为它和标语不同——比标语丰富、具体、复杂,有大体可念的音韵,有情感。

  1938年8月15日,延安《新中华报》第4版刊登《关于街头诗运动》一文

  下面三首,就是我从街头或石崖上抄下来的街头诗:

  (一)

  同胞们!鼓起精神,

  奔赴前线,

  杀敌复仇,

  完成我们的使命。

  ——抄自清涧县街头上

  (二)

  汹涌的奔流呀!

  你是象征着先遣军的前进吗?

  ——抄自神木到哈拉寨山沟石崖上

  (三)

  八路军真正好,

  既会打仗又耐劳,

  不打百姓不扰民,

  大家快快来仿效。

  ——抄自山西桥头镇墙壁上

  上面抄的几首是比较完整的,像这类的东西,在晋西北,特别是晋西北的中心——岢岚,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街头诗的发展的可能与需要了。

  写这些诗的,一定不是“为写诗而写诗”的“诗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在写诗。不过为了鼓励战士,教育群众,或表现不能抑制的情绪,标语太简单,不够用,所以把语言组织起来,写成一首诗。

  街头诗已经出现了,我们——诗歌工作者,为什么不赶快地,有计划地来提倡、来利用、来创造这种诗歌的新形式呢?

  假使有人去提倡,去创造,街头诗的发展是很有前途的,我敢这样说。[4]

  林山还总结了街头诗运动的意义及成绩:

  我们不只是谈理论,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据理论来实践。延安又是我们提倡街头诗最理想的地方,所以战歌社、战地社的同志,于八月七日发动了一次规模相当大的街头诗运动,大胆地把诗歌贴到街上去,挂到街上去。

  这一次运动的意义在哪里呢?

  最主要的一点是,争取得到人们对街头诗的承认(就那一天的情形看来,这一点完全可以做到)。正如我们过去提倡诗歌朗诵一样,这运动不久一定会在全国各地引起反响的。这,对中国的诗歌运动(同时也就是对抗战)是可以起相当大的作用的。

  至于这次的成绩究竟怎样,现在当然还不能有正确的评价(我们要等群众来评价),但就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是相当满意的。几天之内能动员三十几位同志来写诗,用一种新的创造的形式来写,几天之内能收集百把首诗(大半可以用),其中如柯仲平同志的《保护我们的利益》,田间同志的《毛泽东同志》,骆方同志的《我们向你们敬礼》,高敏夫同志的《边区自卫军》,史轮同志的《儿歌》,刘御同志的《小脚婆姨》等,都是很好的作品。

  这些,就是我们这一次街头诗运动的成绩。

  ……我们希望同志们,特别是做文化、文艺工作的同志,都来赞助和参加我们的工作,给我们以意见和批评,使这运动可以更顺利更广泛地发展下去。[5]

  作为街头诗运动主要发起人、参与人的诗人田间,这样描述了当时街头诗在延安受欢迎的情况:这些诗,写在墙头或贴在城门楼旁以后,马上便围上一群人,有手执红缨枪的,有手持纪念册的,有牵着山羊的,有嘴含大烟锅的,都在看、都在念。还有的急匆匆地抄在他的本本上。[6]延安的街头诗运动也辐射到各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办的《文艺突击》刊发了一篇消息,介绍晋西北的街头诗运动:

  1938年田间在西北战地服务团

  自抗战文艺工作团第二组把街头诗这种新的运动带到晋西北后,街头诗的热潮就在那里高涨起来了。这一运动,以岢岚为中心,渐渐发展到各地去。现在,岢岚、兴县、临县、五寨、宁武、神池……每一个城市街头上,都有许多无名诗人的作品出现。九月十九日,在岢岚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朝会上,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得到不少群众的鼓掌。九月廿九日战总会周年纪念会上,岢岚青年俱乐部周围挂满了纪念战总会周年的街头诗,尤以战委会史诗,洋洋数万言记述战总一年来的历史,更为精彩。最近,晋西北文化工作协会,除在各县普遍地开展街头诗运动外,更拟出刊街头诗集。街头诗在晋西北已逐渐受人们所爱好、所欢迎了,而且在部队中也开始发展起来。街头诗已成为宣传的利器,文艺的游击队,在战地文艺活动开辟了一条新的路。[7]

  1938年冬,田间、邵子南、史轮等组成西北战地服务团,把延安的街头诗带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曾与他们一起活动的诗人曼晴回忆道:

  我们在延安的时候,即见到延安街头、墙壁上,有不少用艺术字书写的街头诗,还有一些诗人集会朗诵诗。我们从延安出发,在赴晋察冀边区的路上,与搞美术的同志合作,沿途在村头、路旁岩石上,书写一些街头诗、岩头诗。当时最积极的是田间同志,常见他提着粉桶,拿着毛刷,书写他的短诗。已经牺牲了的诗人史轮,当时也曾提着粉桶,在街头墙壁上、岩山上,书写过自己的诗。[8]

  注解:

  [1] 丹辉:晋察冀诗歌战线的一支轻骑兵——记抗日战争时期的铁流社,《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4期。

  [2] 柯仲平(1902—1964),云南宝宁(今广南)人。1937年到延安,参与倡导街头诗歌运动。曾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主任。

  [3] 林山:为什么提倡街头诗,《新中华报》,1938年8月15日,第4版。

  [4] 林山:街头诗在战地,《新中华报》,1938年8月15日,第4版。

  [5] 林山:街头诗运动的意义及成绩,《新中华报》,1938年8月15日,第4版。

  [6] 田间:延安——诗歌的摇篮,汤洛等编:《延安诗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38页。

  [7] 晋西北的街头诗运动,《文艺突击》,1938年10月16日,第24—25页。

  [8] 曼晴:春风杨柳万千条——回忆晋察冀边区的诗歌运动,《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