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散文诗写作的现实性

书名: 心语与谁 作者:陈平军 字数:90925

  似乎,在有些读者的眼中,散文诗就是表达个人小心情、小情绪的代名词。其实,这与部分散文诗作家的写作意识有关,小花小草、浅唱低吟的病态;同质化的意象;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写乡土,老是泥土、露珠、绿叶,缺乏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观照,没有对乡村演变的社会性反思,等等。这种同味的写作,对于当代散文诗显示出合法性的危机。对这种现象的反拨与“医治”有何良策?我认为,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的不同时代的存在当属感,应该是必要的路径。

  一个有使命感的散文诗作家,必定会对自己的写作所产生的问题有所规避,也必定会为产生出某种与时代感不谋而合、与社会现实问题合拍的可能性而有所改变。只有把自己的写作倾向与现实问题的表达尽可能地融合性抒写,才能找到你的独特表达方式,才能创作出有个人独特符号的散文诗精品。

  那么,如何展现诗意的现实性?我以为要坚持不走寻常路、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写作习惯,在诗意的寻找过程中时刻保持“求变”“创新”的眼光,把笔触对准现实和历史真实发生的事情,找到正确的路径,甚至地点、人物、事件、场景、风物等类似新闻报道的基调,深入历史是另一种写实。散文诗写作要想突出重围,可以把写作方向着眼于历史和现实。可以这么说,历史和现实永远是散文诗创作的两翼;只有在经验上实现了由抒情传统向经验表达的转换,在内容上深入历史与现实,才能在同质化的散文诗作品中绽放出专属于自己的那一抹亮色。

  近三年来,笔者在散文诗写作中在这方面均有所探索:《散文诗》2019年第1期以重磅栏目推出了我的一组散文诗新作《家谱笔记》,从家谱里挖掘出一系列有关反映家风、家训的小故事,对诚、孝、俭、勤、和的价值观进行诗意的再现,共十章,配有评论和创作谈。作品刊发以后反响不错,算是深入历史的写作较为成功的一次尝试。另有一组反映我们身边的平凡人,获得各级道德模范称号的小人物的散文诗,算是写实的探索,初衷是尽可能展示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为读者展示生活中人性的亮点,为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提供有力佐证。

  但是,写实不是照相,甚至更考验着写实的功夫:要竭力挖掘现实中的诗意,找到诗意和现实切合的那个爆点。比如写历史,要在充分展现诗意的前提下,体现出作者念社稷、济苍生的悲悯、壮阔情怀,要在不动声色中巧妙地转换成“当代故事”;写场景,要带动词语的琳琅珠玑,信息量大,现实感强。使陈旧的题材透出新意,既有哲理与具象的巧妙融合,又有诗意化与事实的有机结合。这是“写实”不可缺少的前提要件。

  最好的经验应该是用事实要件带动、激活所要表达之物的灵动之处,既要有地方性情怀,又要有超越性视野,强化内涵并带有未定的暗指。内容丰富,才能展示出大气的境界,才能走出小我的桎梏,展现现实的强大力量;气韵和意象才能超凡脱俗,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震撼力。

  意境更多的是写意、空灵、幻化等皆虚;而虚的程度,要和事实的匹配度合适。如果事实显示过多,语言诗化成分不够,也会适得其反,写成四不像的怪物。同时,场面和事件不必苛求完整,因为对于写作美学来说,有时候完整反而是残缺;残缺的美丽也是另一种魅力。

  借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七十七周年的时机,写下在散文诗创作中的一些点滴感悟,期望散文诗写作者从现实出发,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乡土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