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以 为
书名:
心语与谁 作者:陈平军
字数:90925
——《心语风影》代后记
翻检旧得发黄的老照片时,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慨:岁月青黄,在我长长的生命长河中曾激起一朵朵细小的浪花,那是为诗歌而疯狂的日子,为那些分行的文字而痴迷的白天黑夜,为意境、意象、修辞、句式而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是诗意的栖息地,七里沟,二十五年前我的精神高地!我以为,这就是我的一切。
无法忘记,在那个物资不是十分宽裕的年代,我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组织《百灵》文学社,在国家发放的生活费里挤出钱来自费印刷社刊《百灵》;为学校广播选稿,组织诗歌大赛;参加汉江文学讲习所讲座学习以及诗刊社刊授学院函授学习……这就是我在安康第二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全部,也是诗歌生活的全部。阶段性的结局是毕业考试五门补考,最后一次性请人补考过关,得以勉强混得一个安康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证。这期间,我的不多的分行的文字从《安康日报·香溪》出发,最后登上《诗刊》,我以为我会以这种状态一直生活下去。
肩负着一种叫使命的东西,我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叫深磨乡白果村的地方,做起了教书育人的营生。在这个不通公路、不通电,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无论到哪一个集镇都要走三十公里山路的乡村——我最坚实的灵魂居所,白天面对朴实的山里娃,夜晚就着煤油灯也要读书,写这些分行的文字。我以为,这就是我的诗歌生活的全部。然而梦想总是被现实击碎:环境的困顿、家境的窘迫,使我只能在每个难眠的夜晚对着竹篱笆发呆,以至于令我怀疑诗歌正在离我一步步远去。在一个寂寞的午后,安康第二师范学校的文选老师的离别赠言跃入了我的眼帘,“里尔克说,挺住就是一切”,让我幡然醒悟。我思索,在日常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过程中,在寻找爱情的道路上,在我的教书生涯中,在编修县志的日子里,在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存心中那仅存的一点诗意,寻找一种最大的可能性,把他展示给我的读者,于是,我结识了散文诗。
在我看来,散文诗这种文体,有它的特殊性,即兼顾诗歌与散文的部分特征;核心与本质仍是诗歌,而叙事有了更大的空间与可能。这就要求写作者坚守一个前提,首先必须掌握诗歌的基本写法,注重意境的选取、意象的提炼,修辞上多以隐喻、象征、夸张、排比等形式,结构上采用现代主义,随意识流动,重思维跳跃,避免平铺直叙式的展示等。我知道这些要素,还知道一切写作都要紧跟时代潮流。但是,我习惯了随心所欲,写作过程中,没有刻意去追求文体的纯粹性,诗性不够,散文的特性多了些;自我精神世界的展示多了些,社会深层次的探求少了些,这也许就是我这么多年散文诗写作进步不太大的原因吧。我以为,我等凡夫俗子,每天游走于油、盐、酱、醋、茶,奔波于票子、房子、妻子、儿子之间,有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教书也罢,编志也罢,至少有那饿不死、吃不饱的三千多大洋果腹,因而不用靠文学或者散文诗这个折磨人的神圣的东西维系生活,不必把这个当作毕生追求的目标,也不一定要成为不朽的诗人、散文诗大家;只要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始终保持一颗追求诗意的心灵,在纷繁复杂的世相中为散文诗在心中保留那么一点不大也不小的空间,尽可能地追求充满诗意的生活,就足够了。
所幸,二十五年来,我与散文诗一直不离不弃,于是,有了展示家乡这个精神高地的一些篇章。并且在《散文诗》举办的散文诗创作大赛中获得优秀奖,从而有了平凡的教书生活中的一些令我感动而温暖的诗意细节,有了为修志工作而到甘肃、走内蒙古、过山西、上重庆的外出考察,以及对生命、历史、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它们都以散文诗的形式先后登上《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中国散文诗刊》等纸质媒体,为我继续追寻平凡生活中的一份诗意生活增添了更大的动力。
我以为,我可以、能坚持、能持续,这就够了。
2016年1月于紫阳县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