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坦白(代跋)
书名:
心语与谁 作者:陈平军
字数:90925
当终于校对完这本书稿的清样时,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门槛,在我走上文学这条路十年之际,这本《好好爱我》合集终于要与许多年来一直关心我的读者朋友见面了。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本书。1995年出第一本散文诗集《边走边唱》的时候,我既未请人写序,也没有写后记,因为我是一个不太爱张扬的人。然而,在我出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一些朋友却说,你若再那样低调,就有些对不住读者,也对不住自己了。按照常例,后记多是对一些关怀过自己的人一表谢意,或者对自己的创作做点说明。的确,许多年来,我身边的人曾给予我太多关爱,我若再闭口不言,不就成了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吗?
如此,你如果认真地读了我这些内心深处情感浪潮起伏的文字,还有兴趣知道真实的我的话,那就请你在此再停留片刻吧——
我的乡村
我出生于陕南紫阳的深磨乡白果村。那里盛产茶叶、民歌,还有那香喷喷的白果儿(银杏)。虽然它远离城市,真可谓地地道道的世外桃源,置身其间真令人流连忘返,这也是我至今仍蜗居于此的原因所在。
每当茶季,灵巧的茶乡儿女,一边唱着山歌,一边飞快地采摘春茶,片片春茶随歌声飘入背篓,融于山民们喜悦的心田。我每每沉醉于此,心中总是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曾经几次下定决心要走出这封闭的大山,甚至曾流浪到大西北的新疆喀什附近;在西部大都市西安,面对荒凉与繁华,我真的感到一切都那么无所适从与迷惘,我内心一片混乱,写不出一个字。所以,这本书里的篇章都是在生我养我的乡村里写就的;也只有那间小屋,才能让我灵感闪现。因为,就在我现在仍居住的那间小屋里曾住过含辛茹苦抚育我和我真心爱着的——
我的亲人
我的家庭是那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贫困农民家庭,祖宗三代没有出过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之类,全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的农人。正是他们,给予我纯朴如泥土一样的品格及坚韧如大山一般的精神,并不断激励我前进,教我怎样做人、作文。
更重要的是,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在我即将参加中考的那一年,我的父亲因得怪病去世了,是我年迈的爷爷和我柔弱的母亲靠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供我上学。这在刘全军所撰的《边走边唱的日子》一文已有记述。但我的爷爷及母亲都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人,在我参加工作以后,他们从来没有对我提过什么要求。我有时因太忙,有时因惰性使然,对他们却是孝敬不够,这是至今仍令我愧疚不已的啊。
接下来我要说说我的妻子刘定琴。她是在我对生活快要丧失信心的时候出现在我面前的。那时候,我正经历一次世事跌宕,她毅然走向了我,给我信心,给我支撑,给我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对我,她奉献得太多、牺牲得太多,时间、精力,甚至有时我一懒惰,他就催促我继续写作,自己主动承揽了一切家务事,还一边哄孩子一边为我整理书稿:誊写、修改、提建议……可以说,没有她的爱与支持,断然不会有这本书问世。所以,这本书里有相当一部分篇章是写给她的。我知道这一切还远远不够,我唯有努力拼搏以让她过得更好,只因旅途漫漫,前面的路还很长……
还有我年幼的儿子,那稚嫩的小脸令我心疼。在我到县城上班的日子里,他时时牵挂着爸爸,让我平添几多辛酸几多热泪。作为父亲,不好好生活,怎么对得起自己的儿子呢?
正因为我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关爱,有这么多至深至纯的情感,才有了我的心灵激荡,有了所谓的——
我的作品
收入这本集子的,是我近几年来所写的散文诗、散文、诗歌等,共五十六篇(首)。它们大多发表于《诗刊》《散文诗》《爱情诗》《教师报》等报刊。有人数次问我:你怎么不写小说呢?我认为文学是精神纯洁剂,是能使人崇高,使人灵魂净化的精神食粮;而散文诗、散文及诗歌等这些文学体裁已经能最大限度地承载我的情感需求、再现我的心路历程。
我写作不为名、不为利,只因为文学能使人崇高,使人懂得如何面对生命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用一生精力与心血去拥抱、去发掘都不够。所以我努力寻找自我,力争超越自我,将自我融于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去升华、去超拔。
我的朋友
在这篇小文快要结尾的时候,我不得不再啰唆几句,说说我的朋友们。没有他们的关怀,也不可能有我这些年的成绩。
先是我的亦师亦友也是弟兄的张世新先生,十余年来,无论我遇到多大困难,受到多大挫折,他总是始终如一地给予我帮助、支持和理解,而不以世俗及老眼光看人;其次是十几年交情的文友方晓蕾先生,他一直关心我的写作,为我出书奔忙,为改善我的生存环境出主意,其情真挚令我感动,他为本书所写的激情荡漾的序就是最好的写照。还有文友吴少华、刘全军、王义清,等等。
最后,如果读者朋友从开头读到这里,有那么一丝感动的话,请让我真诚地对您说一声谢谢,谢谢您对《好好爱我》的垂青!如果有缘,我会深深地爱着您,也请您好好爱我……
2004年3月20日于紫阳芭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