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是,上天再次给了蒋承忠一个翻身的机会——随着海黄价格的攀升,越黄的成交价也随之上扬,最终蒋承忠还是将这批越黄以当时的收购价成功卖出。更为难得的是,生意经历起死回生的他累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现在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这料是海黄还是越黄。”正是越来越专业的鉴赏知识,让作为海南黄花梨收藏协会副会长的他,成为许多拥有黄花梨企业寻求评估的鉴定和估值人。
收藏大家王世襄从历史风尘中翻出了海黄,发现了海黄作为皇家御用家具的价值。一直以来,海黄在真正喜爱红木家具的人眼里,一直具有着不可多得的双重价值。一棵野生的花梨树,要经过两百年生长才能成材。“目前在海南,有50年以上树龄的花梨树不超过50棵,因为稀有,所以珍贵。”这是蒋承忠对海黄的第一论断。
正是海黄的珍稀,现在的市场上依旧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对于入行不深的藏家来说,极易上当受骗。“最容易冒充海黄的是越黄,二者之间相差十倍的价格。还有紫檀柳,其和海黄相似度达90%。所以,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购买前一定要谨慎。”蒋承忠时刻不忘自己的教训。
一切物质的指向,是人的内在精神
海黄的走俏,除了资本市场的追捧之外,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有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人有钱了,精神价值却缺失了。不少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反思,于是,国学、汉服、中国艺术等逐渐复苏。而作为中国农耕社会的表现分支——中国家具中的木文化也悄然归来。木文化自古以来都在,只是受西方文化的涌入和影响,才沉寂许久,现在,我们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价值,这也是海黄之所以昂贵的原因之一。
如今,蒋承忠在海黄行业已有十二载,对于海黄的市场行情,他可以说是最资深人士之一。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和未来,唱衰海黄的声音从来没有断绝过。但蒋承忠却说,海黄不会跌,甚至会在近年逆势翻倍上涨。他是有这样说的底气的。目前,海南民间所存的海黄——包括家具和原料都不多了,它的可再生性又极其缓慢,人为种植的花梨树无法和野生的相比,木质和纹理一看就可辨别出。
2014年11月,蒋承忠的香木坊在三亚河东区凤凰路1号下洋田椰景蓝岸商业街开了第二家分店,那里不仅有小件的黄花梨手串,也有大宗的黄花梨家具。这是蒋承忠的海南黄花梨事业再攀高峰的标志。出于对海黄、红木家具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他自己也创办了加工厂,研发、设计和产销,形成了产业链。而这些又反哺着他的收藏。
2014年12月,建设银行海南分行和海南黄花梨收藏家协会启动了针对小微企业的“商助贷”,黄花梨家具可以用作抵押贷款。作为见证者之一的蒋承忠说这是商贷领域对黄花梨价值的肯定,也是海黄文化和历史价值的商业价值体现,海黄的保值性比其他藏品高出很多。
蒋承忠说他计划以后做一个真正的海黄收藏馆。如今,经过一步一步努力走到今天的他,物质价值已不是他最为关注的,对藏品和精神文化的重视,才是真正的收藏价值所在。“一切的物质的指向,是人的内在精神。”现在的蒋承忠说他对海黄的追求更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