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引子

书名: 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王杰 作者:汪林 字数:130063

  日记里发现的英雄

  2017年12月13日的黄淮大地,晴空万里,风和日丽。下午4时30分许,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风尘仆仆来到驻江苏徐州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队。

  习主席在战士们的簇拥下,走进连队荣誉室,在王杰生平事迹展览前,他驻足凝视着王杰牺牲时遗留的血衣和钢笔残片、一页页泛黄的日记原件,习主席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英雄不老,英雄不死。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追寻着英雄的足迹,回到那个夏日的早晨……

  一连几天的暴雨,把黄淮大地冲刷得明净而又清新。

  红彤彤的太阳冲破浓浓的阴霾,喷薄而出,满天的霞光令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涨潮的大运河激情澎湃地拍打着堤岸,田野里的禾苗也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拥抱这灿烂的朝阳。

  这是1965年7月14日的清晨,王杰一身戎装,迎着初升的太阳,精神抖擞地来到张楼村外的民兵训练场。

  今天是民兵地雷班的最后一堂大课——地雷实爆训练。参加训练的11位民兵和一位公社武装部干部已早早来到训练场。

  在两周的训练中,王杰和民兵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结下了浓浓的友谊。今天的第一堂课是王杰教大家怎样自己动手包扎代替地雷的炸药包。

  王杰细致入微,又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示范,等大家都明白了,才站起身,拍打着沾在身上的泥土。民兵们连续听了十几天的课,虽然王杰的讲授生动传神,但终究不如看着真的地雷爆炸惊心动魄,小伙子们兴奋不已。民兵罗汉瑞说:“王教员,咱们爆个真地雷该多好呀”

  王杰说:“这同真雷操作要领是一样的。咱这就叫勤俭练兵啊!”接着,王杰拿着拉火管、导火索和雷管,一蘇范一边仔细地向大家讲解:“……一般的方法是拉火管连接导火索,导火索再连接雷管。但是,导火索每秒钟燃烧一厘米,如果用五厘米导火索,敌人踩上地雷隔五秒钟才能爆炸。如果不用导火索,把拉火管直接连接到雷管,这样,敌人一碰上地雷就会立刻爆炸……”

  王杰接下来把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强调了一遍,然后独自跑到几十米外的水渠上,做正式爆炸前的试验。“轰”的一声,第一次试验成功了。王杰还不放心,又做了第二次试验,又成功了。王杰在民兵们的掌声中,满意地回到训练场。

  这时,民兵们已挖好了雷坑,王杰将代替地雷的炸药包安放进去,一边讲解埋雷的步骤,一边做填土的示范。就在大家聚精会神地围着王杰操作的时候,一切按起爆要求连接就绪的拉火管突然引爆,接入炸药包的导火索旋即“嗤嗤”作响,冒出青烟。王杰知道导火索极短,刹那间将会发生可怕的结果,一切补救措施都来不及了,一旦炸药爆炸,在场的民兵和武装部干部的生命将会受到严重威胁。让惊呆了的人们撤离险境已经来不及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杰大呼一声:“快闪开——”毅然伸出双臂,用他那高大的身躯严严实实地覆盖在炸药包之上。几乎在同一瞬间,“轰隆”一声巨响,火光冲天而起……

  王杰,一位只有23岁的年轻战士,为掩护12位民兵和武装部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苍天为之落泪,大地为之颤抖。获救的民兵和王杰的战友们更不肯相信英雄的离去……

  王杰牺牲的消息传到坦克二师师部,师部立即成立调查组,由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带领有关人员前往张楼进行调查处理。

  王杰所在的工兵营是6月初开赴大运河畔的江苏邳县进行游泳训练的,驻地张楼公社为了响应“全民皆兵”的号召,决定举办一期民兵地雷爆破训练班,请求部队选派教员。

  王杰被选中了。他是工兵一连五班班长、一级技术能手。

  他怎么会在这次极普通的地雷爆破中牺牲呢?熟悉王杰的人百思不得其解!

  调查组经过全面调查,结论有多种,一时无法下定论。但上级催要情况,调查组只好把全部材料统统报给师部,请师党委分析裁决。

  师党委在对上级的报告中,将王杰的牺牲定性为“一起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的责任亡人事故”。

  这一定性引起王杰生前所在连队和被掩护的12位民兵和武装部干部的强烈不满。他们不断地向上级反映,为王杰“喊冤”。

  事故通报送达北京后,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大将仔细阅读了通报,同时他也收到了被王杰掩护的在场民兵、人民武装干部和张楼公社党委写来的信,称王杰的举动是舍己为人,要求表彰王杰。

  许光达深沉的目光注视着“事故”二字,心情沉重地提出了质疑:如果说单是技术原因,那么当炸药意外爆炸时,王杰为什么不躲开?为什么要扑向炸点掩护别人?这固然是一起事故,而在事故的后面是否有更积极的因素在起作用呢?即人的思想觉悟和献身精神?

  许光达指示济南军区装甲兵政委亲自率领工作组到徐州,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了解。

  与此同时,师部调查组的同志仍在徐州开展更加细致的工作,他们在整理王杰的遗物时,发现了王杰生前写下的二十多本日记。

  人们从王杰留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英俊的表情过于严肃,似乎透着一丝忧郁。而他留下的日记又该是怎样的内心世界表白呢?

  日记是私密性极强的文体,它是作者写给自己看的作品,宣泄的是个人感情,记录的是不愿让人知晓的一面。

  晚上,刘德一拧亮台灯,翻开王杰日记,一行行清秀端正的字迹稣眼帘:

  生活就从这里开始,我要以实际行动撰写自己的历史!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只管个人安危。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活要活得有意义,死要死得有价值。活在世界上不能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要像黄继光、董存瑞、雷锋那样,把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献给人民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死要死得有价值,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死得其所,死得光荣。

  王杰是解放军的普通一兵,他在日记里记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和一些感想、心得体会。

  刘德一被这一篇篇感动人、鼓舞人、启发人、教育人的日记,感动得热血沸腾。就是写出这样日记的人,会破坏军队的声誉、会自杀吗?从这些日记中,我们至少可以肯定地说:王杰是位了不起的革命战士!

  师党委传阅了王杰的部分日记,一致认为王杰的日记真实、具体、新鲜、生动,从日记中可以读出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私奉献、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王杰。师党委意识到当初的定性和结论有些草率。随后,指示坦克二师负责新闻工作的同志立即将王杰的事迹和日记整理出来,向上级汇报,向新闻单位发稿。

  这年的9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新闻单位都在显著位置报道了王杰的事迹和日记。

  王杰的事迹和日记,震撼了全中国。

  第二天,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作出专门指示,要求在全军宣传王杰的事迹。

  部队党委根据王杰的遗愿,追认王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教育部、国家体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军民向王杰同志学习。

  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董必武等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同志都先后挥毫为王杰题词,或发表谈话、或作出指示,盛赞王杰精神。

  1969年4月,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王杰精神,指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倡和表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1992年1月19日,江泽民同志亲临王杰生前所在连视察,称赞“王杰是一面旗帜”,并亲笔题词:“弘扬,两不怕,精神,培育,四有,革命军人。”

  在2004年军委扩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这支军队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打败先进装备的国内外敌人的奇迹。”2005年,在王杰牺牲40周年之际,胡锦涛同志作出批示:“继续大力倡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2006年8月27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重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他号召“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和压倒T。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屈服的英雄气概,始终保持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战斗精神”。

  2013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来到徐州,看望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参观了写满光荣、写满奉献的连队荣誉室。一张张照片记录着王杰的成长历程,一篇篇日记折射出英雄的崇高精神,一面面锦旗承载着党和人民对英雄的赞誉褒奖。习近平主席详细了解了王杰的事迹,动情地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习主席特别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55年过去了,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趋于多元化,但王杰惊天地、泣鬼神,用青春的热血所谱写的一曲英雄壮歌,依然在中华大地上传颂不衰,依然在鼓舞和感动着后来人。王杰是继雷锋之后又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句响亮的口号,已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战斗精神。让我们再一次翻开《王杰日记》,重温那段激情似火的年代,

  回味那青春无悔的岁月,追寻王杰成长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