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写在前面

书名: 延安1938 作者:王纪刚 字数:148839

  1938年,对于延安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

  自从中共中央1937年1月正式进驻延安之后,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就担负起了非同寻常的角色。延安也因此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家园情怀,在来到以及还未来到延安的许多人心目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随之开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发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以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拥护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倡导实行全国军事和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在国共两党合作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筑起中华民族抗敌御辱的坚固长城。

  时光的日历进入了1938年。

  这一年,随着中国共产党擎起的抗战大旗高高飘扬,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人士、青年学生、知识分子,以及来自海内外的华侨学生、国际友人等纷纷来到延安。有的是以工作者的姿态投身于民族抗战运动,有的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希望学成后尽快走向抗日战场,有的是以追求光明者的身份寻找答案,有的是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考察……据不完全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经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介绍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有2288人。而后来广为流传的“三八式”干部,正是因为在1938年来延安投身革命、参加革命队伍的新鲜力量出现了井喷,曾一度达到了峰值[1]。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继续奔向抗战最前线,并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走向发展和成熟,在领导人民积极抗战,发展党员和党的建设,处理国际国内关系、对外交流与交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

  这一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边区建设等各个领域,包括在政权建设、议会选举、文化教育、移风易俗等方面,成效卓著。

  这一年,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办得轰轰烈烈,并成为抗大办学史上招生人数最多的一年。鲁迅艺术学院、马列学院等新的干部院校先后创办,还办起了专门面向残疾军人的荣誉军人学校以及面向幼稚孩童的陕甘宁边区保育院。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成立了新哲学会,开展了各种理论学习活动,并召开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不仅从中央全会的高度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更从组织层面上奠定和明确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而使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在正确的航道上不断前行。

  这一年,以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经典论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民抗战过程中,不仅在指导思想方面达到了成熟,同时也有力地纠正了抗战进程中影响力不可小觑的“速胜论”“亡国论”,鼓舞并有效指导了民族抗战事业全面有效地开展,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战争形势的精准预见。

  这一年,延安召开了一系列的成立、纪念大会,包括三八妇女节大会、边区青年代表大会、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等,成立了延安世界语者协会、延安电影团以及各类文艺文学社团与演剧团。

  这一年,延安也迎来了抱着看一看再决定是否留下来态度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著名摄影家吴印咸,迎来了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迎来了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迎来了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迎来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卡尔逊,迎来了第一个到延安采访的欧洲记者博斯哈德,迎来了国际学联的代表……

  正因此,1938年的延安值得珍视,值得回望,值得记忆。

  本书就是放眼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历史,结合1938年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典型人物以及各方面的生活样态,遵循历史原貌,参阅各类经典文献,特别是当时人、当事人的回忆,以平实的语言、精彩的片段向大家展示出1938年真实的延安。其中也使用了许多历史图片与照片,主要选自于中央档案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以及公开出版的相关文献资料,囿于体例,对照片的来源与作者未能在文中一一说明。真诚感谢这些历史照片的拍摄者和提供者,未及之处,敬请谅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一段段文字和一幅幅图片,走进1938年的延安吧!

  注解:

  [1] 齐礼编:《陕甘宁边区实录》,解放社,1939年12月版,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