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在第一现场冷峻的观察和思考

书名: 心语与谁 作者:陈平军 字数:90925

  ——读陈平军散文诗集《紫阳书》

  蔡淼

  收到《紫阳书》后,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全书。以前也经常在《散文诗》等期刊上读到作者陈平军的作品。

  整本集子制作精美,用心编排,视觉上非常舒服。陈平军的散文诗关注现实,回望历史,善于在平凡的素材与现场中探索与挖掘。特别是《二重唱》这一大组章中,借古抒今,今古对比无疑是散文诗写作手段的一种创新,也是陈平军个人散文诗风格的一个突破与转变。陈平军根植于紫阳这片热土,左手地方志,右手散文诗,写乡愁也写山水,写人文也写这片土地的理想向度与精神维度,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温度。这在“家谱记”这一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深挖精神体系与当下社会思潮做出的思考,再注入散文诗的创作之中,又是一次精神家园的洗礼与回归。

  《紫阳书》整体组分为四辑,即:“紫阳书”“二重唱”“望他乡”“家谱记”,分别对应四个主题:本土山水、古今对话、外乡行走、记忆现场。这四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介入,都有着闪光的力量。其叙事平稳,娓娓道来,既是对时代的反映,也是对诗人内心的一次抵达和回归。紫阳是诗人的故乡,亦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其辖内山川典故自是不少。陈平军从写散文诗起就一直在不断地抒写紫阳,紫阳是诗人的原乡,不仅是地域上的原乡,更是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原乡,也是诗人诗学和美学建设的原乡。在《登文笔山》中诗人写道:“所以我要慎重下笔,脚踏实地,不至于使笔锋远离尘土、草木,意念飘忽,让字里行间最大可能地呈现烟火味。”可见诗人抒情是有限度的,甚至可以说思考大于抒情。在当下陈词滥调和无节制的抒情泛滥的时代,诗人独立,保持自己的风格,无疑是给当今诗坛以清凉。诗人生活在这片故土,紫阳是其生活工作的第一现场,鲜活的细节和冷峻的观察思考本身就是一首值得颂扬的诗。因其丰沛的血肉而凸显出故乡之大,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掩卷之时,仿佛已经置身于紫阳这片神奇的土地。

  第二辑诗人以“二重唱”命名,因为每首散文诗前面都配有与之相关联的诗文,相互映衬,各有特色。“二重唱”也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文人墨客曾到过紫阳的名胜古迹并留下诗文的,作者都用四个字来命名,如:神峰瑞色、凤岭朝阳等,可见其影响力已和词语无疑,足见其时下的影响力。二是借古抒怀,卫武公、曹丕、李白等也被拉入其中。用典型的人文地标和名诗佳句一比高下,需要何等的勇气,再出新意也是很难,然,诗人陈平军很巧妙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三是将紫阳县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人物也写入诗中。这几位道德模范的授奖词是否出自陈平军之手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陈平军一定和他们很熟悉,注意我这里的熟悉不是说关系好或者以相处时间长短而衡量的熟悉,而是精神世界的光明。只有精神豁达的人才能领悟这种君子之风,正所谓小人眼中无君子,故而也不多做解释。我想说的是诗人关注现实,并不逃离,而是把这先进的力量浇灌于诗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气质。任何人的创作都不能脱离当下这个时代,时代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作者只有紧跟时代,不断进行有价值的寻找和“加工”,才能写出不愧于时代、不愧于读者的作品。而陈平军恰恰就做到了。

  第三辑为“望他乡”,乡愁的精神乳汁如一曲委婉的紫阳山歌,多少离愁、多少悲欢都尽在“他乡”或“火车上”,本辑中多以隐喻、转喻、拟物等象征手法,将乡愁这一永恒的精神命题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更震撼人心。但在阅读中又不免引人哲思,其节奏感和韵律感都十分舒适,真是慨当以歌呀!

  第四辑“家谱记”,是全书的精神高地。本辑散文诗在陈平军创作之时就被《散文诗》和《上海诗人》两刊分别重磅推出。《散文诗》杂志曾以头条诗人的形式推出他一组散文诗并配发评论和创作谈,其在诗坛影响力可见一斑。“家谱记”算是陈平军在地方志和散文诗中找到平衡点,精神力量与理性思辨相互交叉的代表性作品。特别是他在《“义”保平安》中提到了义门陈氏七兄弟和三千族人的事迹,一是兄弟七人抗金,征战沙场,七人毫发无损;二是在频繁的天灾和战乱下,三千族人,互相礼让,共渡难关,全都安然无恙。我是相信“义”在关键时刻是可以发挥作用的,正所谓古者威仪字作义,今仁义字用之。义,正之气也。

  通读《紫阳书》,既是了解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也是自我学习与反思的一个过程。陈平军运用大量写实的手法,在日常思考与智慧的较量中,重塑了散文诗的本义属性,从而保留了原生态的特征,让其诗文更值得咀嚼和思考。最后,祝陈平军在散文诗的创作上不断突围,越写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