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

文坛新秀 志苑奇葩

书名: 心语与谁 作者:陈平军 字数:90925

  ——陈平军现象琐谈

  方琛

  紫阳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一方热土,继张宣强、樊光春、李春平、戴承元等大家之后,近几年我的师弟陈平军又崭露头角,佳作频出,令人刮目相看。陈平军是我的同行。他是《紫阳县志》主编,我是《汉滨区志》主编。他续修《紫阳县志》历经十年磨砺,已修成正果,而《汉滨区志》则因先行创修《汉滨区乡镇志》而处在望其项背、紧张追赶阶段。此时读其书、评其人就有着特别的意义。

  在上周读书会的发言中,我谈到了平军有三种身份:教师、作家、志家,这与我们很多人的经历相似。但不同的是,有些人职业的更替必然带来角色的转换,把命运的转折割裂开来。而陈平军则能够创造性地把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文学的浪漫、华丽、造诣,修志的严谨、厚重、责任交织在一起,融会贯通,各取其长,达到了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理想境界。这在他的散文诗集《边走边唱》《好好爱我》《心语风影》和他的方志专业著作《续志编修实践与探索》中都有迹可循。

  说陈平军是志苑奇葩,奇就奇在颠覆传统、名利兼得上。传统意义上的做学问,耻于言利,貌似清高,重在功名,排斥铜臭。而陈平军既有过人的天赋,也不乏运筹之精明。就拿修志来说,传统修志,被称作“夕阳产业”,现实已是日上三竿,日出而作,我们还沉湎于昨夜星辰爬格子;也被称作“三清”事业,即清贫、清静、清闲。20世纪80年代创修县志时期,校对一张八开蜡纸(两页十六开通排)八毛钱,抄稿子千字一块钱(三百字稿纸要写三页半),无论是给政协写文史资料,还是本单位编稿子,或是报刊投稿,我从来没有得过三位数稿费。1991年8月从安康地区某单位第一次领到三位数编撰费,我激动得快要哭了。我曾经给一位很有名的老学究送旧志断句校点费,薪资之微薄完全激怒了他。他斯文不再,勃然大怒,让我退回县志办。我们安康还算好的,有的兄弟县没钱就拿稿纸、茶杯、特产甚至请吃便饭抵稿费,一张稿纸要写两面。方志人对如此寒酸的境遇不以为然,依然潜心耕耘。21世纪的陈平军让我眼前一亮,看到了一片新天地:同样是一篇论文,我只认准《陕西地方志》或《安康文化》(后者是无偿刊载),而他的文章,鼠标轻轻点几下,就能发往N处,收益颇丰;他勤奋、高产,据说他的稿费远高于他的工资;大多数个人出书,就图个名气、影响,不惜贴钱送人,而陈平军出书有市场、有效益、有卖点,鱼和熊掌兼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什么叫时代特征,什么是观念更新。作为一名过来人,我开始排斥,后来理解,再后来赞赏他。这就是规律,一稿多投,可以最大范围地传播运用学术成就,为什么不?名利兼得是最高标准的成功,货真价实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一篇短文,可发往若干网站,点击量成千上万,名气财气之大,数钱数到手抽筋,你不想要都不行。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既然道亦非盗,何乐不为?!

  陈平军最突出的特征是,举一反三,业精于勤。陈平军借调到县志办,迄今不足十载,资历不到我的三分之一,却已经撰写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参加过数次国家级地方志学术研讨会;主编出版续修《紫阳县志》《紫阳年鉴》,汇编二十余万字的《续志编修实践与探索》一书;荣获陕西省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列入安康市修志专家、陕西省二轮市县志审稿专家、中国地方志专家库专家。他的学术造诣主要特点就在于能举一反三、敏思超前;他的专业文章论述立足实践、运思缜密、独树一帜。研究广泛,逻辑严谨,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导向性,是方志编修可资借鉴的工具书的特点。笔者已属“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年,但我欣喜于陈平军之辈的日益走红、渐成趋势。我相信,以他的聪慧与勤奋,他必将在文学创作、方志编修与研究领域攀登得更高、走得更远。陈平军值得期待。

  2018年5月19日